资讯

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力补基础科研短板

2018-06-03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出台在即,关于科技创新的讨论也越发热烈,作为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深圳被誉为创新高地,但这片风光的背后也有着隐痛,即积弱已久的基础研究。

QQ截图20180604090836.jpg

作为科创的源头,有基础研究,创新之路才能走得更远。作为创新之城的深圳,要如何在基础研究上发力,才能在高科技产业上超越旧金山湾区?

对此,有观点称,一方面深圳要加大投入,继续引进高校,并发挥好现有高校的作用,在学科设置等方面寻找突破口,吸引高端人才的聚集;另一方面,要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高校合作,实现资源互补;还有观点称,深圳要留住人才,必须逐步补齐医疗、教育和人文等短板,打造宜居环境。

基础研究积贫积弱

在创新模式上,深圳有个极具特色的“6个90%”现象, 即90%的创新企业是本土的,90%的研发人员是来自企业的,90%的科研投入来源于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是在企业,90%以上重大的科技发明也是来源于深圳的龙头企业。

显而易见,深圳的创新主体绝大多数是企业。不过,对企业来说,更常见的创新是能快速产业化的技术,而非源头创新和基础科研;而对深圳的长远发展来说,更需要的是后者。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表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

对主要供应商和科研合作方在国外的国内高科技企业来说,基础研究也尤为重要。

80后的黄源浩是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作为一名创业者,他喜欢深圳完善的硬件产业链,也喜欢当地有名的南山科技园办公大楼深夜12点时的灯火通明。

目前,黄源浩公司生产的3D传感摄像头已处于行业领先位置,但他也热切希望深圳能加强感知和智能方面的基础研究。

黄源浩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希望深圳能从算法、芯片、光学等方面加强基础研究,比如光学方面的发射和接收等。”

深圳要加强的方面还不止这些。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虽然在科技创新上迎来了飞跃,但是并未等来国家重点科研资源的倾斜,这座城市的基础研究整体而言始终处于相对弱势。

目前,全国已经建成的大科学装置22个,国家“十三五”规划新建大科学装置16个。这38个大科学装置中,合肥依托中国科技大学取得8个,北京有7个,上海有5个,这三座城市的大科学装置总数占全国的50%以上。

“在上述38个大科学装置中,深圳拥有的数量为0。”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信息部部长郑宇劼对第一财经记者说,“这些大科学装置虽然离产业较为遥远,但是有非常强的外溢效应,会有一批科学家到这些城市工作,他们也会带来学生,进而形成强有力、高质量的研究机构。而研究机构一多,就会形成人才池,科研生态就打造起来了。”

郑宇劼补充,这十几年来,广东省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深圳占据的比例也非常低。

高校和科研院所匮乏

同时,深圳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上的资源匮乏,也是造成其基础研究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两者是基础研究依托的载体,深圳在这方面也是积弱已久。

在过去,深圳的高等教育被戏谑为“贫瘠之地”。1983年,深圳第一所全日制普通综合性大学——深圳大学诞生。在随后相当长时间内,该校都作为当地唯一的本科院校,独领风骚。

深圳市原副市长唐杰此前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其实深圳一直都很重视高等教育,只是力有不逮,“深圳一直大力支持发展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但是多年前国内外知名高校来深办学的意愿并不强。我们也很苦恼,一直不断与众多高校接洽,但大部分高校只倾向于在深圳创建研究生院。”

2001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在深圳成立了研究生院。次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南下深圳。不过,显然,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输出的人才数量,研究生院都赶不上本科院校。

在将近十年后,深圳才迎来了另一所本科院校,2010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南方科技大学筹建。一直到2015年后,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才驶上了快车道,洽谈引进外来高校的力度之大、速度之快令人瞩目。

目前,深圳已先后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签署合作协议,以本科生教育为主。其中,少数高校已经落地。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深圳已建成的高校数量有十二三所。不过,这个数字仍不算高。单以高校数量论,目前国内其他一线城市和实力较强的二线城市高校数量几乎都在四五十所以上,而深圳的高校数量与其城市地位和经济规模相比,相差太远。

郑宇劼说:“科技企业如果不依托研发机构,就是无源之水。之前深圳的企业还可以和国内其他地方的一些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因为这些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意愿不强或者转化得不尽如人意。但是现在,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全国的高校都在科技转化上跃跃欲试,所以深圳不能再依赖别人了,得建立自己的高校研发机构。”

等上述引进的高校建成后,深圳高校数量有望翻倍。在此之前,深圳应如何把现有高校的优势发挥出来?

深圳市委党校副校长谭刚认为,深圳高校可以选择设置容易突破的学科,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说:“做基础研究需要有引领性的科学家和知名学派,目前深圳的高校在短期内很难达到传统高校的人才优势,所以可以在学科设置上寻找出口。要么选择全世界最新的学科,要么根据深圳的科技和产业发展设置关联学科。”

同时,谭刚也认为,深圳应该跳出一个城市的范畴,立足于整个大湾区进行资源整合,“不能做‘单打冠军’。香港和广州在高校资源上丰富,深圳可以通过互补或强强合作的方式来设置学科或引进团队。”

近日,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在深圳的一场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也表示,在新的历史阶段下,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应该有不一样的视角,不是你做什么我就不做什么。既然深圳和香港都想做科技,那么可以把深圳的产业优势和香港的高校优势结合起来,共同提升在全球的科技影响力。

住房教育保障等多管齐下

如果说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基础研究的载体,人才则是主体。对高端人才来说,能留住他们的除了发展机会,还有其他软性因素。

从美国辗转来到深圳落脚后,黄源浩喜欢这座城市的天朗气清和悠悠流转的白云,喜欢四季可见的郁郁葱葱,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他也希望医疗和教育能尽快起来。

医疗和教育可谓是高端人才关注的重中之重,但却是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现有的短板。

深圳一位在高校工作的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多年前,他们从千里之外的校区本部引进老师时,发现深圳的经济地位成为阻力,虽然现在这座城市的经济地位上来了,但由于教育和医疗等资源的匮乏,那些人到中年的教师们颇有顾虑。

不过,深圳现在正多点开花、全方位地解决这些掣肘。除了上述不断引进知名高校外,深圳也在大力兴建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深圳还面向全球大手笔引进名医(名科)、名院、名诊所,以解决尖端医疗人才匮乏、高端医疗消费外流的问题。

在住房上,“十三五”期间,深圳将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4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不少于30万套,相当于特区成立30多年来建设各类政策性住房数量的总和,也超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市开工的所有商品房数量总和。深圳也在大力发展租赁性住房,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同时,深圳也在以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加强基础研究。近年来,深圳通过“官助民办”的模式培育了光启研究院、国创新能源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科研机构;并已建成中科院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中国首个、全球第四个国家级基因库和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

今年1月召开的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更是提出,要规划建设国家级综合性科学、技术中心。郑宇劼表示,这是深圳首次提出这一目标,也是深圳聚集全球创新资源、服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相关:粤港澳大湾区 深圳 科研
作者:王玉凤 来源:一财网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微信告知。YGA.cn 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YGA.cn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公众号【湾区城市群】或和作者YGA.cn (无注明来源的,YGA.cn 保留追究责任权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