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资讯

中信证券:粤港澳大湾区强势升级 多领域投资机会初露尖角

2018-05-16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3.jpg

继海南公布重大开放政策后,粤港澳大湾区或成为中国下一个对外开放的重点规划区域,据证券日报等媒体报道,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朱小丹近期透露大湾区发展规划纲将要出台,国务院在作最后修改,预计5月上旬正式公布。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会是一个具有巨大吸引力的主题投资机会。粤港澳大湾区凭借强大的综合实力,完全具备成为世界级湾区的条件,也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进一步的引导发展,“9+2”模式必将发挥出巨大的协同效应,从而打造出一个层次丰富、产业完整的湾区共同体。本专题是中信证券与中信里昂证券(CLSA)联合研究的成果,希望能够为投资者分析粤港澳大湾区(GBA)主题投资机会提供参考。

  其一,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一项重点就是打通各类软硬件障碍,促进各地深度融合发展,实现各地优势的整体化。从目前已有的交通网络布局来看,预计大部分规划应该还是会落在珠三角内部区域互通方面,而且未来资金到位的方式应该还会是“政府投资为主导,民间资本部分参与”。预计到2020年,大湾区铁路运营总里程达5500 公里,以高速铁路为骨干的铁路网络基本形成,实现“市市通高铁”。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建设等投资也将提速,大湾区的主要城市都将新建/扩建一批机场,重点项目包括珠三角新干线机场新建工程,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海金湾机场、揭阳潮汕机场、惠州平潭机场等机场改扩建工程等。

  更重要是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改革,支持创新企业。粤港澳大湾区向旧金山湾区看齐,预计电子信息产业等高科技领域将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更重要是资本市场的改革,进一步支持区域内风投,及创新孵化。深交所在最新的“纲要”中提出将扩大创业板包容性、突出新经济特征;而港交所于4月24日公布了25年来的最大变革,容许未能通过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公司、拥有不同投票权架构的高增长及创新产业公司、以及寻求在联交所作第二上市的合资格发行人在港融资善。

  澳门被定位为湾区娱乐与旅游中心,预计将成为大湾区的最大受益者,整体湾区旅游产业也将受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仅意味着澳门将进一步推动娱乐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政府将进一步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强互联互通。大湾区经济发展活力好,人均收入水平高,湾区主题公园集群效应明显,湾区一小时旅游圈内将拥有便捷的自驾交通体系,拉动周边游消费意愿。

  其二,地产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内具有丰富开发经验的企业,完全有可能把握本轮机遇。在深圳和广州拥有大量存量土地储备的公司,可能具备资源重估的空间。地产公司也可以新增土地储备,追求规模的可持续增长。同时,大湾区内的城市群产业园区也值得关注,传统产业升级创新园区,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调整。

  其三,电子高端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等高科技领域将是大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珠江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东移的继承者,并迎来中国内地在该领域的第二轮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预计其中最受益的将是消费电子、半导体产业、显示面板等子领域。

  最后,金融行业。大湾区项目预计将强化金融服务业的多个领域(主要是在香港)。我们认为,银行、交易所和金融科技具备增长潜力。股票层面上,,尽管随着时间推移,所有金融股都有望受益于该规划,但香港的本地银行如中银香港和汇丰银行可能会是最大受益者。

   风险因素:规划推进进度不达预期、经济整体下行、个股投资风险等。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关于粤港澳大湾区最受益的公司:招商蛇口、华侨城、中远海运港口(H)、腾邦国际、岭南控股、瑞声科技(H)、立讯精密、信维通信等。

  粤港澳大湾区

  我们与中信里昂证券共同进行了粤港澳大湾区专题研究,希望解释为何投资者应该关注粤港澳大湾区(GBA)的重要发展。据证券日报等媒体报道,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朱小丹近期透露大湾区发展规划纲将要出S台,国务院在作最后修改,预计5月上旬正式公布。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会是一个具有巨大吸引力的主题投资机会。

  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创造了15.14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占中国总体GDP的12.6%,而当地的人口只有6950万,仅占中国14亿人口的4.9%。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更为紧密的整合,将加速提升该地区相对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增长水平,从而提高大湾区对GDP的贡献率。粤港澳大湾区内,香港主导金融服务,澳门是该区域主要的休闲旅游胜地,深圳已经从制造业重镇转变为技术创新中心,而东莞和广州则将进一步建设现代化制造业基地。预计对该区域的有效整合将带来强劲的经济驱动力。

  在许多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可以和东京湾、旧金山湾区和大纽约地区相提并论。在借鉴这些已有湾区发展经验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也将进一步加强制造业,金融服务和商业服务以及其作为重要交通枢纽的角色。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才、资本和其他资源的自由流动,将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投资,加速资本市场的成长。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海内外投资者目睹了中国从农业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现在中国又正处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重要进程中,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源的有机协同,将推动这一地区快速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我们认为,港粤澳大湾区聚集着大量的投资机会,包括已有的国有企业,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以及大量新兴民营企业都可能具备投资价值,值得挖掘。

  投资要点

  201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政府在香港协商一致,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了对各城市分工合作,产业布局的进一步构想。我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实力,若通过进一步的引导发展,“9+2”模式必将发挥出巨大的协同效应,从而打造出一个完整的、层次丰富、产业协同的湾区共同体。

  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已经初步存在产业布局上的分工和优势互补。广州市产业结构全能,制造业尤其突出,金融、商贸等服务型产业也很发达,而且具备交通枢纽的功能;深圳以金融、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而佛山、东莞的制造业基础突出,惠州的石化产业是地方经济支柱;此次纳入湾区版图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一旦抓住这次一体化机会,不仅能解决自身产业结构不完善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还能弥补珠三角地区金融与服务业的缺陷,提升整个湾区的国际竞争力。

  区域交通一体化

  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当中,区域交通一体化是湾区各个区域的经济协同发展的基础,因此交通运输领域的投资价值会最先体现出来。从目前已有的交通网络布局来看,重点项目的大部分规划应该还是落在珠三角内部区域互通方面,而且未来资金到位的方式应该还是“政府投资为主导,民间资本部分参与”。因此我们认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基建资金投入状况可以参考《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发展“十三五”规划》。

  铁路运营方面。预计到2020年,铁路运营总里程达5500 公里,以高速铁路为骨干的铁路网络基本形成,高速铁路运营里程将达2000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速铁路,与各陆路相邻省(区)均有高速铁路连接。铁路出省通道由13 条增加到17 条;城际铁路运营里程达650公里,珠三角城际铁路网覆盖珠三角九市及清远市区。

  通过整理交运体系的“十三五”规划,我们发现,广东省铁路基建的重心就是湾区主要城市间的网络铺设。据统计,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内9个地级市之间互联的铁路交通项目共有9个,占总立项数的1/5;共计铁路里程1640公里,占铁路总新增运营里程的29.8%;相关投资金额达2953亿元,占铁路总投资额的41.56%。

  城市轨道交通方面。在城市内部的轨交系统建设上,各地政府的规划投资也集中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地级市。据统计,城市轨道总规模将达到1430公里,总投资额达10353亿元,预计2020年前城市轨道交通将达到1100公里,未来各个城市的城内轨道系统会出现相互“握手”的局面。

  公路方面重点关注高速公路。在“十三五”期间内,广东省预计投资9598亿元用于高速公路建设,建设里程达5942公里。预计2020年新增通车里程3982公里,总里程达到11000万公里,较2015年复合增长率为9.4%,增速比2010年到2015年的7.7%要高1.7pcts。

  因此“十三五”期间,项目建设都是围绕进一步完善主要城市融合(比如跨海大桥项目),以及对周边省份城市辐射的目标。其中的重点项目包括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虎门二桥等。

  航空方面,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城市都将新建/扩建一批机场。广东省政府将重点打造“5+4”骨干机场,重点项目包括珠三角新干线机场新建工程、广州白云机场、深圳宝安机场、珠海金湾机场、揭阳潮汕机场、惠州平潭机场等机场改扩建工程。

  房地产

  我们认为在深圳和广州拥有大量存量土地储备的公司,可能具备资源重估的空间。在粤港澳大湾区有丰富的开发经验的企业,完全有可能把握本轮机遇,新增土地储备,追求规模的可持续增长。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园区联盟的建设需要通过以下几步完成。

  第一,坚持高标准规划与建设并行。按照“统一规划,规模建设,周边控制,分期开发,由小到大,逐步扩展”的原则,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鼓励推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向多元化发展,强化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工业园区承载能力。第二,建立工业园区重点工业项目绿色通道。确保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工业园区重点项目资金、用地、基础设施配套等及时到位。第三,组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业园区联盟。第四,建设传统产业升级创新园区,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调整。在东莞、顺德、南海、中山、佛山等地规划建设一批传统产业升级创新园区,选择本地生产网络发育较好、规模大的产业集群,采用“高新技术+传统制造业集群”、“创意产业+传统制造业集群”等模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家具、电子等产业基地。

  交通运输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经济结构相似,产业趋同,具体到港口方面,也存在功能同质化很严重,港口间竞争明显,严重浪费了湾区港口的潜能,阻碍了港口群的长期发展等诸多问题。

  我们认为未来粤港澳湾区的发展趋势可以借鉴东京湾区的历史。东京湾区是典型的港口经济与工业制造业相结合的经济结构,一个东京湾内共有6大港口(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木更津港和横须贺港)。

  2017年5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组副组长王福强建议:香港地理位置条件好,靠近国际航运的主干线,一直是国际及北方货物中转的港口,因此提议以香港国际航运中心为核心;深圳同香港均位于珠江东岸,可以为香港分担一部分的运输压力;广州港在珠江东岸,更临近腹地,河网密布、水路发达,可以成为集装箱枢纽和内贸中心,发展为综合性港口,而东莞、惠州、中山、江门等其他支线港口则根据地理位置发展货运体系,起到辅助作用。

  旅游

  完善的交通设施建设,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使粤港澳大湾区完全具备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区的基础条件。大湾区发展将激发商务出行和住宿的刚性需求,酒店业作为核心配套产业,其重要性将日益凸显。从格局上来看,香港各等级酒店客房分布均衡,澳门仅五星级酒店客房数量占比即达到60.3%。

  湾区主题公园集群效应明显。大湾区经济发展活力好,人均收入水平高;湾区一小时旅游圈内拥有便捷的自驾交通体系,周边游消费意愿强。广深地区城镇居民平均出游率约3.6次,人均旅游消费约2100元,对应旅游综合购买力(居民出游率*人均旅游消费)约7560元,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6.8%。

  电子

  粤港澳大湾区要向旧金山湾区看齐,电子信息产业等高科技领域将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随着珠江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粤港澳大湾区将是全球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链东移的继承者,并走进中国内地在该领域的第二轮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消费电子:智能手机时代,需求转移至大陆。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Top5中的两家华为、OPPO位于粤港澳地区,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Top3华为、OPPO、vivo均位于粤港澳地区。

  半导体产业:跟随下游需求,新一轮转移已开启。需求转移决定半导体产业转移方向。半导体产业于1950s起源于美国,全球性的产业转移主要经历了两次:1)1970s,家电市场兴起,日本集成电路产业迅速赶超;2)1990s,PC兴起,产业开始转向韩国,孕育出三星、海力士等厂商;而晶圆代工环节则转向中国台湾,台积电、联电等厂商崛起。进入2010s,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爆发,随之带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快速成长。

  显示面板:国际巨头重点转移,LCD产线逐步东移。在此过程中,以京东方为首的国产厂商逐步接过接力棒,2015年以来几乎只有国产厂商进行新一轮LCD产线的投入。同时国产OLED也开始发力,京东方OLED率先实现突破。

  鼓励创新企业利用资本市场

  香港交易所推出创新板,为促进高新科技公司上市而进行改革。其决定让生物科技公司没有收入也可以上市。另外,根据港交所的建议,上市时预期最低市值达到15亿港元的生物科技公司可按《上市规则》的新章节申请上市。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上市,而同股不同权的公司必须符合创新型公司的定义。此类公司申请上市时的最低预期市值须达100亿港元,若预期市值少于400亿港元,港交所也会要求该公司在最近一个经审核财政年度取得至少10亿港元的收入。

  深交所发“纲要”扩大创业板包容性、突出新经济特征。现在深交所新经济行业市值占比仅为12%,也曾错过了以阿里巴巴为首的一批互联网领域的独角兽公司。为了建成领先的创新支持市场体系,让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中小创企业成长性领先全球新兴市场,深交所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8-2020年)》指出,未来三年将以促进深市多层次市场健康发展为主线,突出新经济新产业特征。而针对创新创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盈利和股权特点,深交所上述纲要提出未来三年将完善推动IPO发行上市条件,扩大创业板的包容性。不仅如此,纲要还强调深化深港市场合作。做好人民币跨境资本流动、互联互通新机制、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合作等探索创新。建设跨境资本服务平台。围绕企业跨境投融资需求,结合深市特点,以“一带一路”跨境资本服务机制为抓手,加强与境内外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合作,完善并延伸特色服务链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资本市场服务。

  策略&政策:粤港澳大湾区,引领经济发展新纪元

  粤港澳大湾区位于“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城市经济圈,以及香港和澳门两大对外窗口城市的重叠区域,是由广州、深圳、东莞、惠州、佛山、江门、中山、珠海、肇庆等9个城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9+2”城市圈。其陆上交通便捷,兼具发达的港口海运,具备外向型经济发展程度高,又与内部经济联系密切的先天优势。与此同时,该区域不仅已经具备密集的产业集群,而且还拥有广州、深圳等国内一线城市和国际顶级都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因此,它是我国最有条件建成世界级“湾区经济”的地区,有望与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等世界三大湾区形成竞争,不仅能够拉动区域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又能成为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必将成为我国举足轻重的经济增长极。

    雄厚的经济基础,稳定的发展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体量庞大,经济基础坚实。其总面积为5.65万平方公里,仅占全国国土面积的0.58%。截至2016年,当地人口总计6794万,仅为全国总人口数的5.1%。但2016年,该区域创造了GDP9.3万亿,预计2017年总GDP将达到为9.96万亿元,在人均GDP(14.65万元)和经济密度(1.778亿)方面远超国内平均水平(人均GDP5.76万元和经济密度0.086亿),即使相较于国内一线城市也具有相当大的优势。涵盖万亿级别城市达到三个,分别是深圳(2.2万亿)、广州(2.15万亿人民币),和香港(2.12万亿) 。其次,2017年大湾区GDP较2016年上升7.1%,基本保持了以往的高速增长。尤其第三产业,发展增速极为突出,表现了持续的产业升级。并且,根据9地政府制定的2018年经济增长目标,并将各地经济体量占比作为权重,我们预计2018年区域GDP增速将保持7.0%的高速增长,可见未来发展势头依然稳定而强劲,很有可能凭借巨大的经济体量优势和发展空间,超越日本的东京大湾区,成为在亚洲乃至全球最大的湾区城市群。

    交通网络逐步完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在上一个五年计划(2010年至2015年)当中,大湾区内交通网络发展迅猛,陆续建成了大广高速公路、乐广高速公路、广深港高铁、厦深铁路、贵广铁路、南广铁路等一批国家大通道项目。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市市通铁路”,实现与各陆路相邻省(区)分别有3 条以上高速公路通道和1 条以上铁路通道。初步形成城市互联,区域融合的态势。

  轨道交通方面,高速铁路高速发展,城际铁路起步腾飞。2015年广东省内城市轨道交通里程达452公里,较2010年增加151公里,年复合增长率为8.5%;高速铁路里程达到1360公里,较2010年增长1046公里,年复合增长率为34%;城际铁路里程也从无到有,达到145公里。

 公路方面,高速公路里程稳步推进。2015年,广东省公路里程突破2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7018公里,居全国首位,较2010年增加2179公里,年复合增长率为7.7%。

  机场方面,民航运输网络通达性进一步提高。2010年至2015年期间,广州白云机场第三跑道、揭阳潮汕机场、深圳宝安机场扩建、惠州机场军民合用改扩建以及湛江、梅县机场改扩建工程等一批项目建成投产,全省民用机场共开通航线530条,其中国内航线370 条、国际航线160 条,初步形成覆盖国内主要城市、通达五大洲重要城市的航线网络。

  航港方面,“窗口”位置特有优势具备天然港口和发达的对外贸易。粤港澳大湾区河网密布,港口云集,珠江通航能力仅次于长江,居全国第二位,自古以来便是我国南部内外贸易沟通的重要枢纽,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沿海沿线的国家与地区均有着密切的海上往来。目前,大湾区共拥有三个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十的集装箱港口(深圳港、香港港和广州港),亿吨大港达到6个。2017年三大集装箱港口吞吐总量预计达到6621万标箱,同比增速为6.57%;而全省港口(不包括香港港)预计完成货物吞吐量19.7亿吨,同比增长9.6%。

    产业持续优化升级,构建“中国硅谷”模式置得天独厚

  粤港澳地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拥有国内顶尖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和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近年来产业布局继续升级,着眼打造科技创造新生态。依托于广州的商贸金融、深圳的科技金融、香港的国际金融平台,大湾区注重鼓励区域内的创新氛围,以深圳为核心城市,培养湾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在2010年到2015年间,广东省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从3200家增至7800家,先进制造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从1.12万件增至1.8万件。同时,“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4家,总数达87家,涌现了华为、中兴、光启、大疆、柔宇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先进制造业企业,在信息通信、超材料、无人机、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 

    地方政策保驾护航,产业布局初具互补态势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各个城市之间已经初步存在产业布局上的分工和优势互补。广州市产业结构全能,制造业尤其突出,金融、商贸等服务型产业也很发达,而且具备交通枢纽的功能;深圳以金融、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而佛山、东莞的制造业基础突出,惠州的石化产业是地方经济支柱;此次纳入湾区版图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一旦抓住这次一体化机会,不仅能解决自身产业结构不完善和劳动力不足等问题,还能弥补珠三角地区金融与服务业的缺陷,提升整个湾区的国际竞争力。2017年7月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政府在香港协商一致,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了对各城市分工合作,产业布局的进一步构想。我们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具备成为世界一流湾区的实力,若通过进一步的引导发展,“9+2”模式必将发挥出巨大的协同效应,从而打造出一个完整的、层次丰富、产业协同的湾区共同体。

相关:中信证券 粤港澳大湾区
作者:CITICS策略组 来源:CITICS策略组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微信告知。YGA.cn 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YGA.cn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公众号【湾区城市群】或和作者YGA.cn (无注明来源的,YGA.cn 保留追究责任权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