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中村更适合居住 城市设计该向城中村学习?
2018-03-07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现场展示的“万村复苏”计划。
正在万科·深南道68号天际美术馆V - G allery进行的万科公共艺术季第二大展览———《都市实践:城中村的实践、研究与理想》,是一个发生在42层高空的城市乌托邦式展览。展览围绕20年历史的本土建筑师事务所“都市实践”展开,以其14年关于城中村的城市研究为线索;呈现8个研究、实践和理想的项目过程。
展览不但体现一个建筑事务所对城中村的研究,也映射出当下中国剧变的社会现象。展览还特别邀请研究、规划、社会、建筑等领域大咖,从建筑研究、社会观察、建筑评论、万村模式等四个层面切入,开启2天4场的连续论坛。以此为契机,呼吁大众关注你我的城市未来。如果这些描述还不足以道出此次展览的精髓,那么走进展览现场是最好的选择,此次展览将持续至3月11日。
现场
提出另一种未来城市图景
“白石洲五村位于南山区华侨城与科技走廊之间,现状居住人口达14万人,是主要服务于年轻人的功能片区。在这个课题中,都市实践对白石洲的城市肌理进行了研究及梳理,并在整个场地中将大规模开发化整为零,以分主题功能片区的策略重新分配建筑空间。值得一提的是,在都市实践的方案里,每个功能主题片区之间以缓冲带的方式释放更多城市空间,尝试探讨城中村建筑保留的方式。白石洲五村的城市设计研究是都市实践对新一轮的后城中村开发模式研究的起点,并希望能够借此项目探讨城市片区中异质化再次城市化的新模式。”这是此次展览上的一个研究案例。在深圳,这样的城中村还有1030个。
近年来,城中村一直是建筑界与艺术圈关注的热点。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南头古城为展览现场就是很好的例证。该届双年展以“城市共生”作为展览主题。“城市共生”问题的提出不仅是策展人对于当今世界和中国城市化现实的批判性解读,也是提出另一种未来城市图景的尝试。作为2017深双外围展,此次万科公共艺术季,以“万物成长”为题,持续关注城市议题,对主展场形成有效补充。
展览映射出当下中国剧变的社会现象
步入展厅,首先看到的是展览的“城市映像”外环。展厅中的8大城中村研究案例被分为“研究”、“实践”和“理想”三大篇章,并以“时间轴”为脉络梳理出内在联系,用运输箱搭建起高低错落的展架展示相对应的建筑模型,共同呈现出U R B A N U S都市实践近十年的城中村研究历程。
在整个展厅的回字形长廊上,策展方以监视器作为采集渠道,实时记录U R B A N U S都市实践办公区工作状态,为大众展示一个建筑师事务所的工作形态,全方位窥探建筑师们一天的工作状态,这是展览的“工作映像”内环。通过360度项目全景展示,真实还原了工作的周期及项目的厚度。本次展览通过四个城中村项目案例“新洲中心广场”“福新村”“岗厦村”“大芬村”,展示不同城中村解决方案。
观点
城中村对未来城市的建设有巨大示范效应
张之杨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Ingameoffice)创始人、主持建筑师
城中村对未来城市的建设和对空间的营造上,我认为它有巨大的示范效应。我们今年参加双年展做的一个项目叫《起飞吧城中村》,就是基于我们2015年参加了一个关于低碳的竞赛。我们在想,城中村的这种用极其简单的标准化的空间器物,一个大的Box,可能是十米乘十米乘十米的空间,然后你的个性需求可以在这个空间内最大限度发挥。这跟曼哈顿的自由王国是一样的道理。但它是二维的。我觉得城中村的逻辑其实完全可以延展成三维。也就是这样的Box的堆叠,有可能解决我们现在城市更新最大的矛盾。城中村之所以厄运难逃,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的密度不够。
向城中村学习设计更适合居住的城市
杜鹃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国际事物副院长、香港IDU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师和创立人
第一我觉得我们能够向城中村学习怎么去设计和规划更适合居住的城市。第二是住宅质量。城中村的房子很多人都觉得它质量不好,其实刚好相反,那里面的钢筋和混凝土的质量很好。
还有功能,城中村其实是一个丰富的生态,不论是从建筑体系还是功能上,它都是非常丰富的。它这个丰富性保证了一定的灵活性。从上世纪70年代到现在,我们想想深圳起了多大的变化,40年发生多大的变化。但40年所有的城中村在没有政府干预的前提下,在不断地自己重新去创作。
“希望由此产生一个对我们城市未来的考虑”
孟岩URBANUS都市实践创建合伙人,主持建筑师,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总策展人
我们做双年展很大的野心其实就是希望给大家一个机会,给这些人一个机会进到城中村里来。通过看展,能看到一种另类的、不同的现象。然后返回来评价我们城市。这就是我经常说的不要只看城中村,其实城中村是给你一个另类的视角来反观我们的城市到底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