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资讯

粤港澳大湾区 东莞要做中枢引擎

2017-03-20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QQ截图20171128110911.jpg

大湾区11个城市层次不同,东莞都可以分别跟其他10个城市发生紧密联系和互动,这些事情东莞是最具备优势去实现的,大湾区中东莞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粤港澳城市群的产业融合及创新,共同发展。

——— 中山大学教授、东莞特聘专家林江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核心城市之一,东莞可制造深圳设计的智能产品,收广州发来的单,对接湾区高校科研和人才资源;部分产能可以向惠州、江门等地转移;在佛山不够强势的外向经济上错位发展;香港的金融还可以引入东莞,帮助企业“倍增……在“天团”中起到连接不同城市“中枢引擎”的作用。

——— 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

2017年,坐标珠三角,可以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以及东京湾区相提并论的世界级粤港澳大湾区,呼之欲出。

这个由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东莞等11城组成的经济群,以1 .4万亿美元的经济总量超越美国的旧金山湾区,被正式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个“城市天团”中,香港被定位为“超级联络人”,广州和深圳成为创新创业的龙头。不同的城市都在找寻自己的角色定位。

东莞兴于制造又不止于制造。她是港资企业早期落户扎根的土壤,是承接广州与深圳的创新轴,外向型经济优势与佛山内源经济互补,制造能力在向惠州、江门等地辐射……东莞与“天团”中的每一个城市,都能发生紧密的互动,她更像是“八面玲珑”的“中枢引擎”。中山大学教授、东莞特聘专家林江认为,东莞有这个优势,扮演重要角色,推动粤港澳城市群的产业融合及创新,共同发展。

东莞需要对接湾区

要素和资源打破藩篱

放眼世界,当今能号称“湾区”的,无一不是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发挥着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这些城市群的优势在于,生产要素和资源打破藩篱、顺畅流动,达到优化配置。

广东省政府特聘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长达30多年,他分析中央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不能简单视为各个不同功能城市间的“拼图”,而是多个核心城市、多个经济圈之间的有机融合:“东莞前拥香港深圳、背靠广州这三个超大规模的国际城市,从经济总量、人口集聚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看,东莞已经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核心城市之一。”

东莞作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名城,出产了全球五分之一的手机、拥有年产值数百亿元的智能装备制造业,在各高端制造业有傲人的“隐形冠军”;2015年G DP超越美国拉斯维加斯;2016年G D P6827.67亿,相当于1个甘肃省、1.7个海南省、2.6个青海省……

然而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之后,东莞向更高水平发展所需的要素和资源,在原来的城市格局下受到了限制。去年底东莞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吕业升点明,东莞面临高端制造业回流和低端市场分流的“双重挤压”,面临着区位优势弱化和城市竞争加剧的“双重困境”等“六个双重”之痛。

打个比方,人才一直就是东莞继续汲取的发展要素之一。“东莞启动三年城市品质提升计划,就是要通过 产城人 的原理,用城市化发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龚佳勇提到,东莞目前的产业链是高端与低端并存,从工业1.0到2.0、3.0、4 .0都有,必须应用技术资源培养出优势高端产业,加大辐射作用,才能应对高端制造业回流和低端市场分流的“双重挤压”的问题。

另外,东莞在湾区经济中应该要力争高端布局,承接深圳、香港的金融外溢资源,龚佳勇强调:“东莞的银行存款余额非常高,应该善于盘活这些资源,适度发展金融产业。”

城市的发展也像人体一样,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不管是人才、技术还是金融,东莞要实现要素与资源更多的“连通”,才能解决重围之“痛”,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所以,东莞急需对接到“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上。

湾区需要东莞

与不同层次城市连通

“创新 单打独斗 的时代已过去,只有创新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秉持开放心态,共享要素资源,才可能造就重大的、甚至颠覆性的创新突破。”全国人大代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建议中提出,从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创新领域的发展突破,也越来越依赖于若干城市、若干区域乃至全球各国的高效协作。

广州、香港等高校的科技研发,需要通过产业化确定“价值”;深圳再异想天开的创意,需要有相应制造能力的城市将“梦想”制造成“实物”;惠州、江门等城市,需要制造能力在更高梯度的城市带动;而东莞,正如陈鸿宇所说的,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核心城市之一”,可以分别满足这些城市的需要,制造深圳设计的智能产品,收广州发来的单,对接湾区高校科研和人才资源;部分产能可以向惠州、江门等地转移;在佛山不够强势的外向经济上错位发展;香港的金融还可以引入东莞,帮助企业“倍增……在“天团”中起到连接不同城市“中枢引擎”的作用。中山大学教授、东莞特聘专家林江认为,大湾区11个城市层次不同,东莞都可以分别跟其他10个城市发生紧密联系和互动,“这些事情东莞是最具备优势去实现的,大湾区中东莞扮演着重要角色,推动粤港澳城市群的产业融合及创新,共同发展。”

东莞也在积极构建交通走廊,加大与各城市的“连通”。

莞惠城轨预计年内开通,与惠州实现“半小时生活圈”。

广深港高速铁路预计2018年开通,届时东莞到香港预计半个小时。

地铁1号线2022年建成通车,预留接口接驳广州、深圳……

陈鸿宇建议,东莞不仅要对外推进和广州、深圳、香港以及整个大湾区各城市的交通对接,还要加强政策对接、制度对接和产业链对接。参考国际上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经验,粤港澳大湾区并不是依靠行政边界的变更和行政权力的集中,主要还是通过城市联盟、市长会议等方式,构成协调、包容、共建、多赢的体制机制。

“在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建设中, 多圈、多核、叠合、共生 是必然趋势,东莞要立足于自身所处的优势区位,深化莞深一体化和莞穗一体化。”陈鸿宇说,这要求东莞在与深圳深度融合的同时,也同时必须考虑与广州市区、惠州,以至珠江口西岸的南沙自贸区、中山和顺德,在政策、制度和产业链多维度地深入融合。

当好大湾区城市间中枢引擎

首先要“连通”自己

东莞要当好大湾区城市间“中枢引擎”的角色,首先要连通自己。

陈鸿宇研究区域经济30年,东莞32镇街的“诸侯”模式非常典型。他阐释东莞“连通”自己,各镇街之间要率先打破行政性的“藩篱”,使资源要素的流动更加流畅,更有效率,“东莞有32个镇街,首先着力打破东莞内外所有行政边界的壁垒,使得各个生产要素更加紧密。”

他分析,东莞市去年下半年出台的松山湖与其它镇街产业合作共建的文件,表明东莞的“内部一体化”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各镇之间不再强调自己的“单体经济”规模,而是以相互间协同合作为导向。

早在去年底的东莞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东莞已经把“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写进报告。2017年东莞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区域协作与对口帮扶。积极争取将水乡经济区、滨海湾开发区和东莞港纳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重大平台。

今年东莞提出三年城市品质提升计划,就以“紧凑城市”的意识,以城市更新和T OD开发(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为着力点,打通东莞32镇街之间的藩篱,为东莞向外对接珠三角城市群扫清障碍。

龚佳勇也认可,东莞要贯彻以“以松山湖为中心,与寮步、虎门、厚街、长安、樟木头等镇街协同发展”的思路,撬动东莞高端制造业的发展。”

“镇街连通”之外,东莞还应该做好“产业连通”,从制造业向现代服务业,以及最新通过的“海洋经济十三五规划”中的海洋产业发展。“东莞虎门港获益良多。虎门港靠近南沙,可以借助南沙发展集装箱配套产业。南沙是国际海运中心,而虎门港在发展中其资源是可以外溢至整个湾区经济圈的。”龚佳勇分析,另一方面,虎门港可以联合惠州、大亚湾开拓海岸线,发展邮轮码头产业,成为物资配送的重要中枢。

龚佳勇补充,东莞内部将会把虎门港、松山湖、石龙中欧国际运输中心连接起来,由南往北形成一条贯穿海陆的“经济走廊”,从而在整个湾区经济中,更好地发挥城市群“中枢引擎”的作用。

策划:南都记者 严铧

统筹:南都记者 杨洋

采写:南都记者 杨洋 史晓然

相关:粤港澳大湾区 东莞 中枢引擎
作者:南方都市报 来源:南方都市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微信告知。YGA.cn 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YGA.cn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公众号【湾区城市群】或和作者YGA.cn (无注明来源的,YGA.cn 保留追究责任权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