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口味西化 香港海味老行尊叹辉煌不再
2013-10-1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香港德辅道西海味街的店铺街景。中新社发 黄旖琦 摄
中新社10月13日电 题:年轻人口味西化 香港海味老行尊叹辉煌不再
中新社记者 黄旖琦
叮叮,叮叮…随着电车由中环缓慢驶向西环,乘客仿佛坐上了时光车,车道两旁建筑物逐渐泛黄,忽然电车一个大转弯,更是像瞬间回到多年前的香港,一间间旧式海味店林立,一阵阵海味杂货的味道随着海风飘来,这是香港的德辅道西,也称为海味街。
“鲍鱼数日本的最好,因为那里水质好,现在很多人以为什么澳洲和南非鲍鱼好,都是被广告骗的,行家都知道,鲍鱼日本最靓,”香港海味杂货商会主席麦澄波讲解着。人称“波叔”的麦澄波,已经在海味街打滚60载,由17岁到77岁,是香港海味行业的老行尊,见证海味街的起起落落。他感叹年轻一辈很少懂得烹调海味,口味逐渐西化,海味街的风光不再,生意难做。
由于香港地理位置优越,以前的航运依赖风力,当季候风从北方吹来,中国北部的货物就会运到香港,再转到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当南风吹起的时候,东南亚的货物会运到香港,再转往北方。这就是南北行的由来,而海味亦是当年南北行的重要交易货品。
“当年南北行一到过年,每个海味铺都会放鞭炮,非常热闹,那些炮仗屑都有五、六寸厚,”波叔回忆着。
通泰行董事长李广林,同样是海味生意老行家。“以前的南北行其实就是现在的海味街,永乐街文咸西街,高升街一带。以前过年南北行会放鞭炮,点灯笼。放鞭炮是为热闹,但灯笼不是人人都可以点,因为点灯笼是代表你店铺已经还清今年的帐,没有拖数欠帐。以前旧式生意习惯,一言九鼎不拖数过年。这是古道德,旧商例,”李广林说。
据波叔介绍,海味街前身叫咸鱼栏,刚发展时,不过300米的街道上,几乎整条街都做咸鱼生意,满街都是潮州话、广州话和卜卜嗒嗒的木屐声。17岁那年他开始在街边摆档卖些简单的海味杂货,例如鱿鱼、章鱼和粉丝。后来咸鱼生意越来越淡,逐渐被海味生意取代,德辅道西一带成为海味店中地,上千家店铺专营来自五湖四海的海味珍品及珍贵药材,如蚝豉、鱿鱼干、章鱼干、螺片、虾米、海参、鱼翅、花胶、瑶柱、燕窝、冬菇、鲍鱼干……琳琅满目。后来香港旅游发展局规划将这里发展为景点,便改名为海味街。
“改名海味街是我向当时的旅游发展局局长周梁淑仪提议的,因为如果叫咸鱼栏,外国人一听到掉头就走,他们觉得咸鱼很臭,”波叔笑着说。“但是如果是海味街就不同了,他们觉得海味新奇,好吃,每样都要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
虽然德辅道西成为旅游景点,旅客来香港买海味干货,都知道要去西环海味街;但老行尊波叔慨叹,海味街已经辉煌不再了,生意淡了,租金贵了,年轻人口味西化了,都冲击着海味行业。
“如今环保团体要保护鲨鱼,不要吃鱼翅。内地反贪腐,贵的好的海味食材销量减少,令生意跌了两三成。以前海味入货便宜,店铺租金没有现在那么贵,生意好好,比现在好做好多。现在一年电费都20多万,做得比较吃力,有些心淡,”波叔感叹道。
香港海味街上的店铺,出售各式各样的海味干货,店铺门前更悬挂着高档海鲜干货。中新社发 黄旖琦 摄
波叔回忆,海味街40年前每逢时节都旺,中秋,清明,冬至,过年,就连圣诞节,都有做不完的邮包生意,打包都来不及。因为很多移民外国的华人,大量购买海味邮包。别人都在圣诞节休息,但是海味铺则是圣诞节继续开工,在冬至那天休息。然而现在会做海味的上一辈都老了,想做也有心无力,年轻一辈却嫌麻烦不想做亦不会做,更加影响海味生意,行业规模渐渐萎缩,今年的中秋节生意亦一般。
“年轻人节日都吃牛扒了,即使吃中餐也是去酒楼吃饭,还有谁会自己买来做。但其实出去吃,很难吃到好的海味。”他指了指店里的花菇继续说道,“你看,同样是花菇,这些100多一斤,这些400多一斤,普通酒楼,怎么会给这么好的你吃。”
77岁的波叔仍打理着在海味街经营的海昌号店,问他为何还不退休,这位耄耋老人甩甩头说:“现在还哪里流行退休的,除非打工被迫退休,自己的生意不会退休的。我在这里看着,员工有问题就可以找我。”
虽然口里说着生意难做,有些心淡,但是仍有着一份对海味难以割舍的执着和希望。对于未来海味行业前景,他说:“虽然生意淡,但是都要做,退休不做海味,可以做什么?做了大半辈子,过了多少难关,想不了太多了,船到桥头自然直吧!”
同在海味街打滚多年的李广林也表现着那份逆境中的乐观,他说:“生意是难做了,但总是还有人喜欢吃海味,懂得欣赏海味的。而且鱼翅鲍鱼不像以前好卖,可以卖其它,素菜果仁都可以啊,菌类现在也很受欢迎。难做都没有办法,年年难过年年过,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