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发挥产业优势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2018-12-05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深中通道:做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纽带
深中通道位于珠三角核心区域,北距虎门大桥约30km,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8km,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集群工程。项目采用东隧西桥方案,路线起自广深沿江高速机场互通立交,通过广深沿江高速二期东接机荷高速,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马鞍岛登陆,与在建的中开高速对接,通过连接线实现在深圳、中山及广州南沙登陆。
据工作人员介绍,深中通道的建设历经15年艰辛论证与准备,于 2016年12月顺利开工。2017年6月,深中通道项目初步设计顺利获得交通运输部批复。随着西人工岛建设稳步推进,2017年东人工岛与2018年沉管隧道、桥梁陆续开工,深中通道计划于2024年建成通车。
作为珠三角“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城市群之间唯一公路直连通道,深中通道成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广州南沙、深圳前海和珠海横琴)、粤港澳大湾区之间的交通纽带,对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络和珠三角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珠江两岸产业互联互通以及各类要素高效配置,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深中通道示意图
翠亨新区:建大湾区时代的滨海城市新中心
翠亨新区位于中山东部临海区域,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是南沙、前海、横琴三个国家级新区和广深港澳四大城市两个“同心圆”的圆心位置,1小时内可抵达珠三角5个国际机场和5个国际港口,广珠轻轨、京珠高速、港珠澳大桥紧密环绕。
除了地理位置的优越,翠亨新区还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翠亨新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土地资源相对集中的地方,23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集中可建设用地约80平方公里,产权清晰,历史遗留问题少。新区拥有57公里长的海岸线,发展水上交通和水上运动得天独厚。人口和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为较大规模集聚开发提供了良好基础。近年来,翠亨新区围绕“一区三中心”(高新技术集聚区,产业中心、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中心)发展定位,聚焦智能精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 “3+1” 现代产业体系和高端人才集聚。
据翠亨新区总经济师梁兆华介绍,翠亨新区按照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的目标,着力打造五大环境:现代时尚城市环境、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鼓励创新创业环境、促进人才发展环境、宜居宜游生态环境。对标世界级城市群,以高标准建设国际化生态宜居滨海新城。“我们的愿景是将翠亨新区打造成大湾区时代代表中山市门户形象的一座产城融合、技术创新、人才云集的国际化现代生态宜居滨海城市新中心。”梁兆华说道。
针对翠亨新区的规划与发展,邱仰林指出,未来深中通道的贯通,对于翠亨新区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新区要不断完善承接深圳的产业转移工作,充分发挥中山先进制造产业的基础,与深圳形成产业的错位与分工,建设与跟深圳不同的产业集聚群。同时,在工业互联网、金融等方面做好布局。广州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谈锦钊建议,新区的规划要有预见性,要考虑可能会产生的新问题,在挑选产业方面也需因地制宜。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山市在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地处粤港澳湾区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与珠江西岸的中山,有绝佳的区位优势、良好制造业基础、优秀人文环境,在当前国家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下,中山改革发展的新动力从哪来?对此,陈其海建议,下一步中山要做好以下六点:
其一,要重视区域融合与竞争合作策略,发挥中山比较优势,承接三个自贸片区溢出效应,复制自贸区经验,与自贸区、特区共建飞地经济,创新产业模式。
其二,加快产城融合,改变有产无城,产业与城市、人割裂的发展模式。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解决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难的问题。
其三,加快推进村级工业园改造升级和城市更新,释放建设用地潜力,促进招商引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其四,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创造更加平等竞争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其五,大力建设产业载体,筑巢引智、引资、引产业。改变一次性卖地建厂的发展经济模式,建立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其六,加大乡村规划,加强产业布局指引,改善环境,提高农村发质量,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