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的关键是建设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
2018-11-23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个复杂的集合体。大湾区的发展,关键是建设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优质生活圈。”11月22日,由南方都市报主办,粤海地产和粤海广场协办的“风起大湾区,空间的力量———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城市群发展新机遇高峰论坛”,在广州天河区粤海喜来登酒店举行。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级智库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下简称国经中心)产业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组副组长王福强,以及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等重量嘉宾,在现场用100多页PPT飞速翻页,进行了长达3个小时的全干货分享,被誉为目前“关于大湾区最值得聆听的180分钟”。
勇立改革潮头,粤港澳再成领头羊
作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粤港澳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
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立足全局和长远,作出的重大谋划,也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重大决策。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的条件下建设的,国际上没有先例。建设好大湾区,关键在于创新。
一个月前,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开通仪式上,习 近 平总书记出席并宣布大桥正式开通。港珠澳大桥的开通,对于正在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对于粤港澳三地的融合,具有非常现实的需求和非凡的象征意义。
南都报系党委副书记、南方都市报总经理陈文定在论坛致辞表示,南方都市报联合粤海地产举办粤港澳大湾区超级城市群发展新机遇高峰论坛,可谓正逢其时。
陈文定表示,南方都市报专门邀请最了解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核心内容的王福强博士、多年来一直深度参与珠三角城市群规划的马向明总规划师等专家学者和商界精英进行深入解读,剖析将来会有什么样的政策支持和制度探索,将会迎来什么样的新机遇、新挑战。
过去40年,中国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勇往前行。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将让珠三角又一次站在历史的风口上。
“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相当于为广东发了一个大红包。广东迎来了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借助这一平台,可以出台更多的举措。也使粤港澳三地勇立潮头,有机会在改革再出发时间点上成为领头羊”。国家级智库国经中心产业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组副组长王福强在论坛上如是说。
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流动
论坛上,国家级智库国经中心产业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组副组长王福强表示,大湾区的施行就是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便捷流动。同时要推行国民待遇,针对港澳居民的国民待遇,在公共服务、就业创业等方面一视同仁。提升福利跨境的便捷性,在医疗、养老等领域推行“钱随人走”。
王福强建议大湾区各城应发挥产业协同,优势互补,“拼船出海”。开放服务业,“重点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研发、金融、咨询、信息服务等),社会服务业(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特别是高水平的教育、医疗和科技服务领域”。
他建议下一步开放的重点是吸引聚集高水平人力资本,形成全球科学前沿的开拓能力和技术前沿的创新能力。“大湾区可以依托发展医疗服务业,形成世界级诊疗中心和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横琴国际旅游岛要做实”。
专家论述
国家级智库国经中心产业部部长、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组副组长王福强:
大湾区建设重要的是通过制度驱动来寻求发展新动能
论坛上,王福强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珠三角开始,珠三角与港澳合作的模式一定程度代表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模式。
他指出,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四个阶段,“1.0是跨境加工贸易,代工、贴牌,挣血汗钱。2.0是传统服务业合作阶段。3.0阶段,是高端服务贸易合作阶段。4.0阶段,就是现在。”
“大湾区建设能否取得成效,不是通过形成政策洼地形成不公平竞争,重要的是通过制度驱动来寻求发展新动能。”王福强表示,中国要坚持开放,要通过设置高水平开放平台,摆出全面开放的姿态。改革开放之初的特区,就是承担这种功能的平台。如今,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背景下,大湾区就是这样的平台。“我们要将大湾区的功能等同于改革开放之初的特区,只是这是一个更大的特区,承担更多历史使命”。
王福强认为,大湾区的发展应至少解决物理空间、产业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三方面问题。他建议通过飞地等政策,促进粤港澳融合发展,吸引港澳人士到内地居住生活就业,打开港澳的物理空间和发展空间。
“同顶一片天,共享一个湾,我们都是湾区人。”王福强表示,粤港澳三地有共同的背景、生活习惯、价值观念,通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可以建设健康宜居大湾区。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
大湾区:港口+金融+制造+科技创新
论坛上,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向明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珠三角地区实现了三个转身,“由农业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身、内源经济向外源经济的转身、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转身”,亦实现从珠江三角洲到大湾区的转变。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2004年出现
马向明指出,四十年来,珠三角在长期的竞争与合作过程中,形成鲜明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和差异化发展格局,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而香港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以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国际商贸服务中心,澳门发展成为世界上更具吸引力的博彩旅游中心和区域性商贸服务平台。
“广州、深圳是珠三角对外联系的主要窗口,但广深的全球企业联系程度远远不及香港,香港仍然在珠三角对外联系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马向明在论坛上透露,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其实最早是在2004年第一次出现在珠三角区域规划的文件。在加强合作、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驱动下,在“泛珠三角”之后,广东、香港和澳门政府走在一起,于2006年开始粤港澳之间的第一个区域规划合作。
他指出,广州、深圳两市是珠三角的绝对核心,二者在经济特征上有鲜明差异:从主导产业看,广州是批发零售业的中心,而深圳是电子信息产业的中心;从企业结构看,广州主要是外地机构在此设立分支机构,而深圳则主要是本地注册公司在外地设分支机构。但广深的全球企业联系程度远远不及香港,香港仍然在珠三角对外联系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
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会往中心聚集
马向明表示,珠三角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引擎。据估算,珠三角都市连绵区规模已达1.5万平方公里,2015年世界银行《东亚变化中的城市图景:度量十年的空间增长》报告指出,珠三角已成为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巨型城市区域”。
珠三角从2008年开始提出转型,近几年终于在科技转型上有所成效。今年,广深科创走廊已经向香港澳门延伸为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未来大湾区的概念将为珠三角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一些障碍。在物理形态上,珠三角地区各城市会往中心聚集,区域内相当多的城市会有共同目标,实现目标上的统一,亦将有利于国际人才的吸引。
他认为,粤港澳城市群是个逐步融合形成的过程,区域空间规划展现出范围由局部到整体,规划编制的层级由低到高的演变。而腹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腹地需要通过合作去形成,也要通过强中心去辐射形成。
“城市向湾区的移动,本质上是湾区中心化的过程。”马向明说,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支点,需要服务业的发展。内湾平台的开发,将为湾区生产性服务业和企业总部的发展提供空间场所。
他认为,京广铁路、西江水系相互交织的地带,正是大湾区的核心功能地带。当中包括广州、深圳、香港三地,具体包括黄埔港、南沙港、蛇口、葵青港;广州南站、福田、中环等。
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创中心
马向明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制度环境存在多元性,之间的城市群是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下的集合体。
“‘一国两制’下三地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都有差异,粤港澳三地分属三个不同的关税区。”他表示,香港和澳门为单独关税区和自由港,具有一定的关税贸易权和对外交往权,在经济和政治上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由于制度环境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粤港澳湾区这种“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制度环境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制度界面”。
马向明指出,与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不一样,粤港澳大湾区是港口+金融+制造+科技创新的多支柱功能,是多核心下的多中心。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也是个复杂的集合体,“大湾区的发展,关键是建设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优质生活圈”。
嘉宾观点
粤海地产、粤港投资董事长萧泽光:
活化保育侨商楼推动湾区文化建设
“广东人讲实际、办实事、重实效和敢闯敢试的文化,是改革开放后广东率先发展的重要因素”。论坛上,粤海房地产开发(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粤港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萧泽光表示,大湾区的建设是一个宏伟的规划,需要长期努力去建设,更需要一个大家共同接受的文化作为灵魂。大湾区建设所需要的文化精神在内涵上和改革开放初期不同,需要有智慧型的、全球视野的、适合当今发展趋势的新内涵,不是胆大就行。大湾区的规划突出‘科创’两字,创新精神更需要长期培育的社会文化作为支撑。
“我们最近在广州市规划等部门的支持下,推动广州历史建筑侨商楼的活化工作,希望创新历史建筑的保育,为历史建筑赋予时代的活力,目的也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在这方面做点非常微薄的贡献”。萧泽光表示,作为一个城市综合体开发商,粤海对大湾区建设的憧憬和思考更多的是在产业发展的趋势将如何带动区域发展,如何布局中长期发展方向。
萧泽光建议,国家支持大湾区将一些引领型的科技产业全产业链落地。大湾区如果有一两个这样的产业启动,整个湾区的信心和气氛将调动起来。产业集聚亦将带动相应的人才集聚和城市空间发展,带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居住、休闲、购物等空间需求,将利于粤海地产等城市综合体开发商、住宅开发商发挥用武之地。
天河城董事长、总裁黄启宁:
珠三角商业零售具发展潜力
“大湾区战略的驱动下,湾区内物业价值会更高。在经济和人口红利的带动下,商业物业的盈利水平会持续提升,从而进一步推高原来已处较高水平的物业价值。”论坛上,天河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黄启宁表示,随着粤港澳大湾区高铁、城际轨道交通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不断铺开,广佛、深莞惠、港珠澳等多个一小时同城生活圈将逐步成型。商业零售企业应跟上大湾区城市发展步伐,积极布点开发新项目,“除一线城市广州、深圳外,佛山、东莞、中山、珠海等城市都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
黄启宁认为,持有商业物业而非出售,才是商业零售企业发展的关键,“在湾区经济发展驱动下,商业物业的增值,将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数字广东首席运营官韩明:
广东政务助粤港澳商务往来提速
论坛上,腾讯公司公共政策部高级总监、数字广东网络建设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韩明介绍,今年5月,“粤省事”小程序上线;9月,广东政务服务网正式更新上线,同时开通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专区,大大提高三地工作效率。
“比如商务签注,以往递交资料多,且需要人工核对,还要跑现场,较为繁琐。现在通过网上办理商务签注备案登记,只需在网上输入备案人员的姓名和身份证号,不需要到现场,不需要提交身份证等材料,系统后台自动通过数据共享和数据比对核对,大大简化申报单位的工作,提高商务备案效率”。韩明认为,广东建设数字政府,有利于促进湾区互利共赢,使粤港澳跨域协作更高效顺畅,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顺畅,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粤港澳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第一太平广州董事总经理刘蔚海:
湾区商业物业租金回报有望更好
“未来大湾区商用物业的租赁市场会加倍活跃。特别是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其贡献占比的提升,将会成为商业物业市场发展的巨大的引擎。”在第一太平戴维斯广州公司董事总经理暨华南区副董事长刘蔚海看来,目前国际投资者已经把大湾区上升到北京上海同一个地位,对广州和深圳投资交易有很大的拉动。刘蔚海认为,目前湾区内商业物业的回报并不高,租金还没上来,但随着境外投资的增多,一些老旧的存量商业项目会被盘活,会有更好的租金回报。
仲量联行华南区董事总经理吴仲豪:
很多外资公司在中国全球化
“大湾区的豪宅始终会贵过写字楼,主要是豪宅是个人决定,写字楼是商业行为,企业需要控制成本”。不过,仲量联行华南区董事总经理吴仲豪表示看好大湾区的商业地产市场,“现在大湾区那么多产业升级、变革,内资的企业在大湾区的平台已经超越服务大湾区,超越服务中国,将产品和服务国际化。”
吴仲豪表示,现在的产业可以制造价值,物业的空间可以创造的价值比十年前不同。很多外资公司也透过大湾区在中国发展,并在中国倾力打造平台,在中国全球化他们的产品。他表示,随着大湾区概念落地,珠三角地区的国际化水平也在提升,很多国际投资在这里进行全球化布局,“相信未来湾区还会有更多发展空间和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