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建言

李彤:两方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

2018-06-08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2.jpg

腾讯证券讯 6月8日由财新主办的2018财新峰会香港场将在香港举办,本届峰会以“开放新格局 共享新机遇”为主题。在“粤港澳大湾寻求整合效应”的论坛上,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执行总裁李彤表示,湾区经济的特征是全球最具开发性的,也最具创新性的经济系统之一,拥有强大的资源集聚能力和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是培育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成功的湾区经济往往拥有优越地理位置、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包括港口体系)、合理产业分工协作、高效创新体系、宜人居住环境,能够形成强大的产业、科技、人才和资金的聚集效应,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选择。这是湾区经济的特点。

以下是李彤演讲实录:

本人在粤港澳大湾区生活了20年,这些年中也算见证了粤港澳的发展变迁。另外,我所在的公司中银公司总部也在这里,所以有一点思考,不太成熟,跟大家分享。

湾区经济的特征是全球最具开发性的,也最具创新性的经济系统之一,拥有强大的资源集聚能力和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是培育科技创新、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成功的湾区经济往往拥有优越地理位置、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包括港口体系)、合理产业分工协作、高效创新体系、宜人居住环境,能够形成强大的产业、科技、人才和资金的聚集效应,为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选择。这是湾区经济的特点。

从我们这边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怎么样呢?我们地理位置很独特,背靠中国内地,面向东南亚、南亚等新兴市场,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地理位置优势不言而喻。同时,大湾区丰富的港口资源、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进程,刚才梁总也提到日趋完善。经济规模雄厚,粤港澳三地产业发展存在T度互补的优势,存在互补、多元发展。其中,香港以金融、服务行业为长,是人民币离岸中心。澳门的特色是旅游业、服务业、高端服务业比较成熟。而深圳的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以及整个珠三角的制造业生产能力,形成了差异互补,这些能力都不容小区。

综合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确实对标世界一流湾区的底气。我们的不足与挑战是什么?我们与世界成熟的三大湾区相比,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过去三地发展相对比较分割和独立,还没有形成比较强的凝聚力,现在正在形成中。粤港澳三地合作由来以久,一开始以各种形态,其实开展比较早,到现在来说协调性还是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主要是有一些客观原因,确实粤港澳三地涉及两种制度、三种货币、三个关税区,所以要素资源的流动和融合受到部分机制体制的制约,这也是历史形成的。

另一方面,城市间的定位和分工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城市间互补优势可以发挥得更好一些。特别是珠三角部分区,比如制造业同质化竞争,这提高了区域摩擦的成本。如何解决?我们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我们还是要积极应对这方面的挑战,整合优势资源,落实协调发展。从比较高的层面来看,粤港澳有不同的市场体系。从香港、澳门来说,市场体系惯例及规则与国际规则接近,发展成熟一些,所以整合三地要素资源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探索中国内地市场与国际规则之间交流合作的过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会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构建提供一个参照样本。

我们要整合,全方位整合区域资源,打造多元化平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有两方面:

1.空间。探索空间上的资源流动,包括人力、资金、货物流动的自由度有待提升。

2.功能。实现城市间的功能互补,打造金融、科技、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相互融合的区域,培育粤港澳大湾区核心竞争力。

空间方面,建议推动要素自由流动,给三地合作提供足够的时间,鼓励三地政府加快制度创新,建立常态化沟通协作机制,这方面也有几位嘉宾提到了。甚至我们考虑国家层面要建立一个国家级的协调机制,这样才能推动三地政府比较好进行政策协调、加快制度创新、消除行政壁垒、率先实现要素市场和公共服务的协调统一,探索建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商业服务、产权保护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统一平台。

功能方面,依照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针对区域内不同城市的发展阶段和结构,取偿不但、延伸产业链条,探索经济发展新空间,科学统筹城市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比如可以学习香港、澳门在服务业领域的专业经验,推动珠三角区域经济结构向消费和服务业转型升级,借助深圳的科技研发能力,改善区域制造业的中低端的现象。依托珠三角地区比较大的腹地优势和人力资源,解决目前香港、澳门土地和人力资源成本不足的困境。改善社会环境,延伸城市功能,形成多要素、多产业创新融合的优势,引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方向,培育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竞争力。

在三大湾区中各有特色,比如纽约湾区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医药研发中心。旧金山湾区以硅谷创新能力闻名于世,东京湾区主要是高薪制造业。粤港澳大湾区像金融科技制造业都有坚实的积累,其实我们可以同时实现融合三者优势的创新湾区,构成有别于其他湾区的发展优势,未来还可以进一步强化港澳服务业的优势,丰富参与主体。其中,我们建议两个方面:1.把科技和制造业融合后进行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发展,形成一个制造业新模式。 2.把科技、金融融合成科技金融的新业态。

改革开放40周年,粤港澳大湾区实际上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区域内将金融开放和合作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率先突破口。金融资源是湾区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在三大湾区中其实也有几个全球知名的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有非常鲜明的特征,我们拥有丰富的金融资源,其中香港是国际知名的金融中心,我们是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是排行全球第三大的金融中心。深圳分别名列第18位和第28位。我们的金融基础还是比较好的,但内地的金融方面还处在开放过程中,三地金融资源尚未实现完全的相互融合。推动区域内金融资源合作、开放,不仅为区域内的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提供必备的资金支持,而且可以作为中国内地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一个示范窗口。

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提高区域内金融服务的综合实力。香港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地,拥有与国际接轨的技术、人才、管理水平,也代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比较高的一个开放程度。在大湾区建设中可以借鉴香港在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育、制度设计、规范的监管接轨国际的有益经验,补齐短板。

随着两地金融合作的加深,我们可以预见这个合作将带动区域金融服务综合实力的上升,实现姿容资源的优势共享。粤港澳大湾区在地理上也是处于“一带一路”的关键节点,可以成为推动丝路建设的关键力量。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珠三角制造业会率先走出去,优化产业布局。在这一过程中,作为金融业来说,服务实体经济是我们的天职,制造业对东南亚服务融合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率先打造一个为“一带一路”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务平台,可以采用双方分工的模式。比如香港和深圳共同发挥跨境金融、贸易融资、并购投资、财富管理等领域的优势,作为海外金融服务的主要供应方。

内地金融机构可以作为拓展客户群体、提供信用调查和收集,可以双方创新和开发“一带一路”金融产品和守候服务。

另外,可以探索大湾区金融市场的双向开放,考虑到粤港澳是中国开放、市场度高,跨境配置资产需求旺盛,风险承受能力相对比较强。我们试想在大湾区试运行合格个人境内投资,放宽湾区居民跨境投资市场的种类和额度。在金融机构探索金融资产在场外市场的跨境转让。在企业之间放宽区域内产业资本的跨境投资,实行负面清单等。这是我们具体的建议。

对于金融机构微观群体来说,首先要应和市场趋势,要做好准备。比如我们要对自身做改革,比如如何储备人才,如何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化纪律的人才激励机制,这是我们需要的。

还有产品服务的门类是否符合这个市场的需要,比如跨境服务。比较重要的是金融风险管理,我们的风险能否跟得上,能否到位?尤其是处于这样一个市场环境下,我们接受全方位、国际监督,这方面的能力一定要具备。所以一定要改革自身,素质提高。

第二,我们本身要服务实体经济,所以要因应市场变化,因应客户的需求,要做好产品创新和业务模式的创新。涉及跨境的业务比较多,像日常从事比较多的是直接融资服务,直接融资恰恰是去年无论是国家各种会议上,从金融工作会议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根据我们各方面的意见收集,这是大家达成的共识,要重点发展直接融资。因为社会结构中,直接融资在历史上占的比例较少。这恰恰是我们的责任、使命和业务的机遇。直接融资下一步在提升比例方面,具体来说我们帮助客户发债、发股融入资本金,尤其是已经形成产业集群的新经济领域,最近注意香港资本市场也作了相应的改革,金融机构也要因应这个变化为新经济群体助力,这也是给国家综合竞争力打好基础。第二方面的核心关键词是创新。

第三,国家战略之一是人民币国际化,海外存量现在减少了一点,但未来还是要大发展。尤其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刚才提到有三个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最好的是三个湾区频密活动可以规避汇兑风险,所以人民币国际化未来推进是一个好时机。香港作为人民币最大的离岸中心,我们在人民币产品方面未来可以有更好的发展。这些年我们探索了人民币股票,这是我们在市场做的业务创新。另外,我们在欧洲探索过以人民币做质押的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在伦敦做高,未来这类交易可以探索在大湾区以人民币逐步替代。人民币方面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提供的服务选择。

相关:李彤 粤港澳大湾区
作者:腾讯证券 来源:腾讯证券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微信告知。YGA.cn 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YGA.cn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公众号【湾区城市群】或和作者YGA.cn (无注明来源的,YGA.cn 保留追究责任权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