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全国首发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指引:科技赋能探新路
2019-08-2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每天19时一到,深圳南山区“互联网+”垃圾分类督导系统——“E嘟在线”的打卡页面上,逐渐变成蓝色一片,每一个闪动的蓝色图标,就代表一名垃圾分类督导员上岗了。
这一幕,是深圳近年来为切实做好垃圾分类,大力推行“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住宅区分类模式创新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46个城市之一,深圳是典型的经济大市、人口大市和环境容量小市,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2000多万人口,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达2.85万吨,给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从发布全国首份《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到率先探索“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再到推出垃圾焚烧烟气排放的“深圳标准”。如今,这座以“敢为人先”著称的创新之城,正依托社会力量、专业力量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及“大分流、细分类”的推进策略,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分流分类、宣传督导、责任落实三大体系,以市、区、街高效联动,全力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新理念:
以“顶层设计+三大体系”打响垃圾分类攻坚战
垃圾处理不仅是民生问题,也事关一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伴随着人口增加,过去10多年间,深圳每年的垃圾产生量以6%左右的速度增加,目前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量已达2.85万吨。
城市的繁荣发展,“人气”是基础,也是优势。在这一背景下,作为土地最稀缺的一线城市,深圳如何摆脱垃圾填埋老路,找到一条既可持续又利长远的解决之道?
2013年7月1日,全国首个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专职机构——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挂牌成立。随后,各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机构也相继成立。
2015年8月1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施行,深圳开始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随后,相继出台国内首个垃圾分类专项规划、3个地方标准和7个规范性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规范标准体系。
顶层设计之下,立足实际,深圳又以社会化、专业化双轨战略为抓手,创新构建“三大体系”,掀起垃圾分类攻坚战。
建立九大分流体系。对产生量大、产生源相对集中、处理技术工艺相对成熟稳定的绿化垃圾、果蔬垃圾、餐厨垃圾实行大类别专项分流处理。根据家庭生活垃圾的性质和回收利用情况,要求居民对废弃玻璃、金属、塑料、纸张和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废旧家具、废旧织物、年花年桔进行分类投放。
建立宣传督导体系。实施蒲公英计划,通过聘请推广大使、招募志愿讲师、建立科普教育基地和微课堂,实现垃圾分类公众教育的规模化和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大讲堂活动,邀请推广大使王石、清华大学刘建国教授作为主讲嘉宾;开展“光盘行动”,组织和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热心居民、物业管理人员,在住宅区垃圾分类集中投放点定时督导,有效提升居民的参与率和准确投放率。
为保障制度有效实施,深圳还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对各区政府的绩效考核,并围绕垃圾分类责任主体压实“六个责任”,即压实区、街道、社区开展辖区垃圾分类工作的责任,压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垃圾分类的主体责任,压实物业服务企业在住宅区开展垃圾分类的责任,压实餐饮企业开展餐厨垃圾分类的责任,压实集贸市场开展果蔬垃圾分类的责任,压实收运、处理企业分类收运和处理垃圾的责任。
新平台:
“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力破前端动员难
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如何充分提升社区民众参与率,让垃圾分类成为每个市民的生活习惯、行动自觉,一直是破解垃圾分类难题的一个重点。
而借力“互联网+”和“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深圳居民的行动力正日益提升。
8月19日晚,在南山区豪方天际小区三栋一单元,记者正巧看到下来倒垃圾的林女士,只见其一手将塑料瓶扔进玻金塑纸垃圾桶,一手将垃圾袋内的厨余垃圾倒入相应分类桶,再将垃圾袋放入旁边其他垃圾桶……过程娴熟自然。
问起原因,林女士指着正在监督、引导市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督导员说:“要感谢他们,以前我们也不懂,是他们每天站在这里不厌其烦指导大家。”
据了解,深圳生活垃圾主要分4类投放,分别是可回收物、易腐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其中,可回收物包括废弃的玻璃、金属、塑料、纸类、织物、家具、电器电子产品和年花年桔等。易腐垃圾就是厨余垃圾,包括剩菜、剩饭、菜叶、果皮、蛋壳、废弃食物以及厨房下脚料等。
令林女士感到欣喜的是,大人垃圾分类做多了,自家的小孩也饶有兴趣地参与了进来,经常在家督促爷爷奶奶进行垃圾分类。
“‘E嘟在线’的打卡页面上每一个闪动的蓝色图标背后就是一名垃圾分类督导员。”南山区南头街道垃圾分类工作负责人阮卫华告诉记者,为了实现对督导员的工作状态进行在线督导,并将督导工作进行数据化统计分析,南山区在全国首创垃圾分类智慧督导平台——“E嘟在线”,借力“互联网+”进一步提升分类效率。
截至2019年6月底,深圳已在805个小区率先实施“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设置了2348个集中分类投放点,年底这一模式将实现全市有物管小区和城中村全覆盖。
不仅如此,为进一步提升家庭生活垃圾投放准确率,深圳正式发布的全国首份《深圳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已实施两年,其对深圳家庭生活垃圾分类中遇到的数十种场景和处理方式进行了详细解读说明。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周刊》节目中评价,此举为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了破局之力。
新技术:
科技赋能,以世界最严标准全力建设“无废之城”
大件垃圾、玻金塑纸、厨余垃圾、灯管、电池……8月17日上午,在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的郎麓家园,一辆又一辆装载不同垃圾的收运车驶入小区,进行现场收集,收集结束后,这些车辆又分别开往南山区分流处理末端基地,进行资源化利用。
郎麓家园物业管理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垃圾回收就像“快递下单”一样轻松。“深圳垃圾收运流程一般是物业公司进行电话或微信预约,接到需求后,收运公司就会派收运车去现场回收。”
“不同的垃圾由不同的收运企业负责,这也有效避免了广受社会关注的垃圾混运问题。”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综合部部长黄志斌补充说。
数据显示,在深圳每天产生的2.85万吨垃圾中,除了30%可回收利用外,其它依旧需要填埋和焚烧,预计到今年年底,深圳日均垃圾焚烧量将达1.8万吨左右。
为最大限度减少填埋,直至实现全量焚烧,依托技术创新,深圳以世界最严排放标准和现代化环保电厂建设理念,推进垃圾焚烧厂的建设,全力迈向“无废之城”。
不久前,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向社会公示了盐田、南山、宝安、龙岗四大垃圾焚烧发电厂(能源生态园)的相关数据。据透露,这些垃圾焚烧厂(能源生态园)的二噁英排放限值均低于欧盟标准50%,氮氧化物排放限值仅为欧盟的40%,各项环保指标均优于欧盟2010/75/EU标准。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也实现百分之百回收。“这些水一部分经过处理后成为中水进行回收利用,约为70%,还有25%的浓缩液进行蒸发结晶,提炼为工业用盐,剩下5%沉降为污泥进行再焚烧。”负责项目建设的深圳市能源环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日钢说。
除环保标准之外,深圳垃圾焚烧发电厂(能源生态园)的建设理念也让人眼前一亮——将被打造成为“四位一体”的能源生态园,即集“垃圾处理”“科普教育”“工业旅游”“休闲娱乐”四位一体的综合体。
“试一下离垃圾堆最近的咖啡。”如今,运营长达17年的盐田垃圾焚烧发电厂(能源生态园)因这一特殊体验成为深圳人科普休闲的热门打卡点。而南山垃圾焚烧发电厂(能源生态园)二期还将配套建设恒温游泳池,在烟囱顶部设置书吧和简餐服务,市民将可随时进去远眺小南山及伶仃洋。
“今后,深圳垃圾焚烧发电厂都将是开放式花园建设,与公共配套设施相适应。”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深圳能源生态园的建设与排放充分考虑居民利益、对环境的影响,注重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从而使选址难、落地难、建设难等问题一一得到解决。
直击现场
每天收集2吨厨余垃圾,分类投放准确率达80%
深圳梅林一村如何做到的?
“您好,请正确分类投放垃圾,谢谢!”每天19∶00—21∶00,深圳市福田区梅林一村垃圾分类点的女声电子音不断响起。这两个小时,是梅林一村厨余垃圾定时投放的时间。
焦发明在梅林一村做了16年保洁员,最近他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垃圾分类督导员。穿着红色的定制T恤,左手夹着蓝色的文件夹,他一边和出入的居民打招呼,一边做记录,还时不时会上前帮忙分类。
作为先行一步的“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试点小区,梅林一村仅用了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就让八成居民可以准确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其中,厨余垃圾从最开始的每天只收集到几百公斤,到如今每天收集达2吨。他们是怎么做到的?记者日前走访了梅林一村。
保洁员变身垃圾分类督导员和“流动广告”
傍晚的梅林一村,是垃圾分类点最忙碌的时候。只要有人靠近,红外感应的喇叭就会响起提示声。垃圾分类点后面的墙上张贴着垃圾分类的提示,面前是几个大桶——灯管、电池放置在最左边,玻璃、金属、塑料、纸类顺次排开,而边上是“厨余垃圾”桶。自6月27日以来,每天19:00—21:00,“厨余垃圾”桶就会摆出来,等候居民吃完饭后把垃圾拎过来。
19时许,不少居民从家里走出来丢垃圾。喇叭提醒的同时,每个垃圾分类站点旁还站着一名垃圾分类督导员,登记居民垃圾分类的情况。这些督导员们身着红色T恤,胸前印着“垃圾分类督导员”,背后印着“厨余垃圾投放时间19:00—21:00”。督导员变身“流动广告”,时刻提醒居民做好垃圾分类。
该小区管理处主任沈燕告诉记者,梅林一村如今有30多个督导员,都由小区里的保洁人员兼任。
小区物管积极配合是垃圾分类成功重要条件
为了推广垃圾分类,梅林一村管理处还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他们与附近的学校进行合作,从幼儿园开始,教育孩子们要进行垃圾分类,希望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让孩子们回家带动大人参与到垃圾分类中来。
他们还给每家每户发放垃圾分类指引,定期组织趣味活动提高分类技能,并率先在全市启用摄像头辅助记录、分析投放行为等。
福田区各个中小学学生还成为小区的“金牌小义工”,经过系统培训后,他们也会来到小区配合督导员进行分类投放指引。
“我们的垃圾分类督导员都是拥有10年以上经验的保洁员,他们和居民之间很熟悉,谁分得好、谁没分好一眼就能看出来。”沈燕告诉记者。
焦发明也坦言:“开始部分居民嫌麻烦,他们把垃圾拎下来,我们会手把手地教,后来他们多少有点不好意思,就会自己在家分好。”
数据显示,短短一个多月,梅林一村厨余垃圾从最初的每晚3桶攀升到每晚22桶,收集量达2吨,分类投放准确率达80%,户均分类0.3kg/日,高于国际领先城市水平。
“梅林一村垃圾分类之所以做得好,最核心原因就是物管公司重视,督促引导到位。这也给了我们一个信心,只要找到正确路径,住宅区的垃圾分类是能做好的,居民的行为习惯也是能够通过引导来养成的。”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杨雷表示。
案例
从垃圾焚烧厂到“能源生态园”
宝安能源生态园烟气排放标准比欧标还严,渗滤液实现全量回收
沿着绿荫小路进入大门,一辆辆橘红色大车正进进出出;园区里,绿树紧紧环绕着湖泊;远远望去,一排排厂房建筑错落有致,行走在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幽静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可谁能想到,仅一墙之隔,墙外就是深圳市宝安区老虎坑垃圾填埋场。
这里就是深能环保宝安能源生态园,负责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今年底三期投产后,该生态园每日焚烧垃圾量达8000吨,将成为全球处理量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
烟气排放标准比欧标还严
宝安能源生态园分三期建设,其中,宝安能源生态园二期是全国第一个全天候开放式垃圾焚烧发电能源生态园。
走进宝安能源生态园二期,只见门口的大屏幕公布了垃圾焚烧发电过程中相关的3000个数据,关键的烟气排放指标数据与国家、省市各级城管和环保部门联网,实时可查。厂房内设置有生产运营监控中心、垃圾监管系统。“我们通过这个系统从垃圾处理中形成分析数据。”深圳市能源环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日钢说。
钟日钢介绍,该焚烧发电厂既有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也有国产化吸收创新,目前垃圾焚烧后的烟气排放历经三代技术改造升级,充分削减烟气中的有害物质,最终形成环保指标严于欧盟的深圳标准。
早在2014年,宝安能源生态园二期就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金质奖,这也是全国垃圾焚烧发电行业获得的第一个国家优质工程金奖。
渗滤液等实现回收再利用
除了烟气排放指标外,在宝安能源生态园,对于垃圾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渗滤液、炉渣等物质,也均实现循环资源化利用。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一直引人关注。在园区渗滤液处理站,记者看到,经过全膜过滤技术处理,污浊的废水“变废为宝”。其中70%的废水被处理成中水在厂区回用;25%的浓水通过蒸发结晶提成工业用盐;还有5%的沉降污泥进行焚烧处理,形成炉渣综合利用,制成环保砖。
随着垃圾处理规模和技术的发展,其周边社区也享受到了宝安能源生态园带来的实惠。据了解,该园还以热电联供方式,将汽轮机做功后的蒸汽向周边工厂供热,每年向外供蒸汽32万吨,增加了几千万收入和8000个工作岗位,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每天可发电320万度
如今,正在紧锣密鼓建设的宝安能源生态园三期更加引人关注。该项目日垃圾处理量为3800吨,选用5台850吨的机械炉排炉进行焚烧处理,项目同样采用国际先进的烟气净化设施。据介绍,三期投产后,该生态园合计日垃圾处理规模为8000吨,每天将可以发电320万度。
未来,除了垃圾焚烧发电,生态园还将打造垃圾处理行业技术培训基地与博物馆,拓展科普教育;实现建设、运营全过程监管,数据全公开,与周边居民共建园区,形成“生产+办公+生活+教育+旅游”的五位一体生态园。
数读
1
2013年7月1日,深圳成立了全国首个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专职机构——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事务中心。随后,各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机构也相继成立。
2
2015年8月1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办法》施行,深圳开始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
3
2017年6月3日,深圳正式发布全国首份《家庭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周刊》节目中评价,此举为垃圾分类工作带来了破局之力。
4
深圳每天产生的28500吨垃圾中,通过政府主导的垃圾分流分类体系回收3000吨,加上“卖废品”等进入再生资源市场的可回收物约5500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约为30%。
5
截至2019年上半年,深圳已在805个小区率先实施“集中分类投放+定时定点督导”,设置了2348个集中分类投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