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地铁闷热如夏,广州将改善地铁站内空气质量?
2019-01-2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搭地铁出行日益成为广州市民的首选,地铁站人流常年保持高度密集。根据广州地铁2017年年报显示,广州地铁目前已开通运营线路13条,共设有231个车站。全年客运总量达到28亿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总量的48%,日均客运量达767.8万人次,单日最高客运量1002.6万人次,约等于一天就搬运了五分之三个广州市人口。
地铁站和地铁车厢是如此庞大人口每日都离不开的空间,市人大代表、华南植物园策划总工蒋厚泉注意到,广州约9成的站点为地下相对封闭的站点,其站台、站厅、车厢内部环境均为封闭的空气环境,空气交换少,污浊的空气停留时间长。他向广州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递交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铁公共封闭空间环境卫生安全管制的建议》,建议关注和改善地铁站室内的环境卫生和空气质量状况。
隐忧:人流量大空气不流通 增加传染病传播风险
蒋厚泉总结了南方大型的室内公共场所的几个特点,首先微生物病菌极易增长。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温暖潮湿,非常利于高致病性微生物病菌生长繁殖。
而且,人群健康程度存在极大不确定性。广州人群密集且复杂,健康程度不一,众多的高致病性病菌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中极易传播。根据省卫计委发布通告显示,2017年广州肺结核发布人数已经超过8万人,根据预测,广州地铁单日最高运输1000万名乘客中就有高达285名为肺结核病患者。
另外,广州是中国的南大门,对外交流频繁,每年举行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国际经贸活动、国际交流交往等都会吸引大量的外籍人士。外来病菌极易在人流密集的室内大型场传播,存在爆发大规模突发性传染病的风险。
“环保问题也刻不容缓。”蒋厚泉说:“广州地铁随着不断的发展,其结构越来越复杂,设备越来越多,电器越来越多,卫生间也越来越多,导致臭气和废气排放也越来越难,需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对环保问题进行应对。”
蒋厚泉认为,广州的传染病主要是经过空气和密切接触的途径传播。目前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实地铁密闭空间与此极其相关,但从传染病传播理论的角度分析和国外示例均表明:地铁的空间特点、客流运载方式和客流特点恰好是突发性高致病传染病传播的最大隐患因素。
市民:冬日车厢闷热 困于异味“无处可逃”
由于近期天气变化大,不少市民都因忽冷忽热的天气“中招”感冒,市民丁晓忆女士告诉记者:“最近真的很怕在地铁传染感冒,尤其是有人咳嗽我就紧张。”丁晓忆家住海珠区,因为工作关系每天要前往越秀、天河两区,据她估计,每天在地铁内的时间约有2小时,单是车厢内的时间就有1个半小时,地铁是她每天接触最多人的场所,也非常担心自己在地铁接触到的细菌带回家影响孩子。
科学城上班族方雯每天搭乘6号线,她说:“六号线从头到尾30多个站,基本没位人又多,空气难以忍受,但无处可逃。”方雯告诉记者,最夸张的一次,因为感觉车厢内异味重,她中途靠站时到站台上“先缓缓”,休息了一会儿再继续坐地铁,也是无奈之举。
“我觉得地铁车厢里面很闷热,尤其早晚高峰的时候,大冷天我也能挤出一身汗,出了地铁冷风再一吹会受凉。”市民张凌宇也是每日依靠地铁通勤,往返番禺大石和珠江新城,他每次按照气温穿衣服,一进地铁就“觉得自己又穿多了”。张凌宇认为夏天因为冷气足车厢内的空气质量更好,但冬天人多的时候车厢内的异味容易散不出去,希望地铁公司能将车厢温度调低一点,并且想办法应用一些快速祛异味的技术,让车厢内的空气更清新。
建议:增加地铁生物指标实时在线监测
在蒋厚泉看来,检测数据显示,广州地铁室内环境卫生指标达到优良水平,已成为中国轨道交通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的典范。然而目前,针对在室内大型公共场所中的空气监测只停留在理化指标中,并未对可能存在爆发风险的生物指标进行检测。
他建议,在原来空气中理化指标(二氧化碳、甲醛、噪声、温度等指标)进行常规监测基础上,增加致病微生物指标的在线监测内容,如:肺结核、甲流、乙流、登革热、超级细菌等。
“我们已经可实现借助在线监测手段完成细菌总数、军团菌等指标的实时地铁卫生状态监控。”蒋厚泉觉得在某种传染病发生的时候,地铁的在线监测系统也可以用实时数据通告市民:“这个交通工具是安全的、可靠的,防控措施是有效得力的,乘客可以安心乘坐,起到避免市民恐慌的作用。”
在制度保障方面,蒋厚泉认为应建立地铁卫生管理的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近年来,国家针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条例,已经由全行业统一标准慢慢向不同行业、不同场所、不同要求的方向演变。轨道交通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迅速发展,轨道交通的站点在传统的卫生管理条例中没有明确划分,传统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包括一些卫生学指标也已不适用于轨道交通,因此加强环境监测,尤其是对地铁环境内空气、水、噪音等的指标进行更精细的监测,实现在线实时监测和数据共享,落实防控措施,还市民一个安心,意义尤为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