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大数据将如何服务社会?来看看南沙这个会怎么说的
2018-06-07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金羊网讯 记者张豪 通讯员蔡浩梅报道:物联网标识,通俗来讲,相当于物联网领域的“身份证”。通过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国家标识平台”)就可以将这些负载了数据信息的“身份证”统一管理起来。经过近5年的积累,完成物联网标识的注册量已超过670亿,累计标识服务次数超过49亿次。
6月7日,“2018·首届国家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发展战略与产业应用研讨会”在广州南沙举行。据悉,此次参会的200多位物联网行业专家来自19个省份、26个地市,凝聚物联网产业生态链上下游力量,推动不同行业智慧应用的跨平台跨领域的互联互通。
巨量数据,驱动物联网引擎
“大数据是巨量的”,中国工程院孙九林院士在做“智慧农业与农业大数据”演讲时提到,得数据者得天下,数据量的多寡直接决定了谁有话事权。但数据积累只是第一步,这些零碎的数据,正如磁铁上的一个个正负离子,只有聚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力。数据与数据之间的联动,是推动数据实现价值的关键。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最全的数据量。如何才能把这些海量数据都记录下来呢?
“具备实时获取和组织数据等优势的物联网,成了这一难症的特效药”,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副巡视员梁加宁强调说,早在2009年,我国就开始布局物联网产业,2015年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物联网标识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正式落户广州南沙,负责国家物联网重要基础资源设施建设,以标识为载体,提供对应接口,将各行业的数据资源进行汇聚和应用。
梁加宁介绍说,目前平台数据已经完成前期的积累,仍呈现指数增长的态势。可以预见,量变导致质变,数据爆发将释放出巨大的能力,驱动物联网引擎运行,为城市建设带来新动力。
数据联动,打通智慧城市大动脉
单一条形码,价值并不明显,但当多个条形码联动起来,就会发现不一样的惊喜。通过单一住户的多个数据和多个住户的多个数据之间的联动,就能清晰画出小区住户的画像,洞察其个性化需求,为周边商户的货品置办提供参照。
这种联动仅是国家标识平台的缩影。
据平台建设单位——广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田野介绍,国家标识平台致力于解决物联网各行业应用领域的互联互通问题,利用自有知识产权的异构标识识别技术,在过去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可接入了全球的标识标准,在北京、广州、东莞、南京、长春、成都等城市完成6个根节点的建设,完成对各种不同标识编码体系的识别,打破了相互屏蔽的局面。目前,国家标识平台在智慧城市、产品追溯、工业互联网以及数据共享等方面都已经实现基于标识技术的物联网行业应用落地。
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进程中,由于设备、传感器、行业之间的传输协议差异,以及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统滞后等原因,不同的终端控制云平台之间不能互通。如何准确有效的搜集、分享、获取储存于其他配套系统中的数据成为智慧城市倍速发展的关键。
“物联网标识令城市中数以亿计的各类终端信息在一个频道上互通成为可能”,田野博士补充说,日前,国家标识平台与中国科学院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100个智慧城市物联网标识子平台建设。在应用落地过程中,国家标识平台将通过开放和共享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安防等服务信息,提升了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治理的效率。
中国科学院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张春泉表示,数据的联动,就像流动在城市大动脉的鲜活血液,让城市变得智能而极具活力。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平台解决了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开放共享;二是利用开放的数据,挖掘其最大应用价值。
数据开放共享,释放亿万价值
众所周知,整个大数据产业绝不是靠几家企业或者若干机构就可以支撑起来的,而应该是从上到下的全局规划和生态性建设。如今,政府信息数据开放已经提上日程,从《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出台到《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都强调了要通过数据开放共享,打通壁垒,破除“信息孤岛”,做到数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数据越用越有价值,但安全始终是前提”,广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主任肖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推动大数据的开放共享时,国家标识平台也始终把用户和行业数据信息的安全放在第一位。
“标识可以实现数据自主存储。通过标识的开放,来实现数据的共享。这样既方便公众查询,又可以满足数据安全和自主开放的需求”,肖云补充道,5月23日,国家标识平台与中国ISLI注册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就新闻出版与物联网标识的元数据共享开展合作。双方的合作也意味着物联网知识服务体系的建立,实现物联网应用与数字出版内容任一信息查询入口的信息融合、资源推送,开创场景化应用服务新业态,促进产业发展;同时提高对信息资源的掌控力,为政府部门的治理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持。
“拥有对数据的主动权是积累信息资源的关键”,中国工程院孙九林院士在会上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