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大湾区协同创新的牛鼻子
2018-05-25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欣 闻坤
机器人产业发展迎来黄金期,但对深圳而言,如何突破瓶颈并抓住产业爆发点,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位在深圳研制机器人的创客这样点评深圳的优势:“机器人要量产,一个重要工序是注塑开模,这笔费用高达20多万元,而在深圳,只需几万元就能开模,这让我们的产品很快就能实现小众化量产。”
无论是政府的整体布局,还是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脉络和产业链的完整度,深圳都体现出比较显著的优势。“深圳机器人产业的强项是市场引领及工业的集成系统、服务的应用系统层出不穷。”市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说,深圳的短板是智能核心技术还不足以满足应用需求,如工业视觉、场景理解、语义理解、人机交互等。
对于智能核心技术的突破,深圳实行“两条腿”走路:一边是华为、腾讯等巨头,另一边是本地高校和科研机构,“两条腿”都在努力技术攻关。
毕亚雷建议,高校科研院所要重视科研与应用场景结合,与企业有针对性地合作创新。比如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与PUC携手共建企业国际联合实验室,就是一个共同推进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产业应用、拓展国际化产业合作的良好范例。
研究硅谷崛起的学者告诉我们,硅谷模式的特点是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形成高技术综合体。“将目光焦点放在粤港澳大湾区,我们不难发现,香港高校在智能核心技术有很强的基础,若与深圳的产业化优势紧密结合,必将极大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善于利用大湾区的协同创新优势,这正是深圳要抓的牛鼻子”。
作者:王欣 闻坤 来源:深圳特区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微信告知。YGA.cn
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YGA.cn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公众号【湾区城市群】或和作者YGA.cn (无注明来源的,YGA.cn 保留追究责任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