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华工国际校区有多牛?看这里!
2018-05-10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地块位于番禺区南村镇,与广州大学城隔岸相望。
大洋网讯 5月9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项目建设活动在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举行。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四方共建,计划2019年9月正式使用,在校学生规模预计1.2万人。校区国际化办学采用“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方式,已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大批世界一流院校签署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记者获悉,华工国际校区要为高端人才提供国际顶尖水准的广阔平台,目前已引进包括12位两院院士、欧美发达国家院士在内的90位各类高层次人才。
华南理工大学校方表示,学校将依托“一校三区”全部位于广州的地缘优势,借鉴和移植世界一流工科院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良好做法,努力成为广州、广东乃至中国的智谷,为国家和区域全方位提供人才、科技、智力资源。
早在2017年3月15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大学四方签约共建仪式在北京举行,拉开广州国家校区建设序幕。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选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国际科技创新城南岸,建筑面积将超过140万平方米,是华南理工大学继五山校区和大学城校区之后建设的第三个校区。
华南理工大学表示,广州国际校区是学校入选“双一流”建设A类名单后,在新时代推进“双一流”建设、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新的增长极,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引擎。
计划2018年启动研究生招生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由广州市政府采用“交钥匙工程”的形式完成基础建设及配套,计划于2019年9月开始正式使用,到2021年完成所有学院的筹建和招生。
校区计划于2018年研究生招生、于2019年本科生招生,并最终建立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达到1.2万人的在校学生规模,其中本科生约6000人,研究生约6000人。
自签约以来,广州市和华南理工大学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干劲,高效有序推进校区建设。目前,已挂牌成立了先进材料国际化示范学院、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三个学院,以及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华工-港科大联合研究院、广州智能工程研究院、材料基因工程产业创新中心、生物医药与再生医学联合研究院等多个研究院。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教授表示,校区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办学的原则,依托华南理工大学现有的优势学科资源和理工特色,以打造世界一流、千载格局为宗旨,争取在短时间内建成理工特色、世界一流的在地国际化校区,使学校办学实力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国家贡献力全面提升。
打造广州、广东乃至中国智谷
当前,“中国制造2025”高速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联通世界,“互联网+”如火如荼,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顺利实施,广东省也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枢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建设等重大战略规划,广州着力实施“IAB”“NEM”等计划,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建设。华南理工大学校方表示,学校将依托“一校三区”全部位于广州的地缘优势,借鉴和移植世界一流工科院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的良好做法,坚持“教研产”衔接,推动广州国际校区与国内外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行业开展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创建广州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形成技术创新体系,搭建创业人才汇聚舞台,努力成为广州、广东乃至中国的智谷,为国家和区域全方位提供人才、科技、智力资源。
面对国家、省、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引领和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是新时代赋予华南理工大学的责任,也是华南理工大学建设广州国际校区的重要使命之一。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将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不断聚集高端国际要素,成为推动国家、广东省、广州市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源泉。
华南理工大学表示,广州国际校区将坚定中国文化自信,融合全球文明菁华,采用“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方式,牢牢把握办学主动权,把广州国际校区打造成为国际理工科顶尖人才的汇聚地、世界前沿科技的策源地、全球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示范地,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区域发展做出超越空间、穿越时间的长久贡献。
广州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
集聚国际高端科技人才 建设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建设发展,将推动科技研发,培养和输送国家、省、市发展所需求的科技人才,同时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广州科技创新,吸引国际高端科技人才集聚,推动广州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昨日,记者从市科创委和市人社局获悉,广州在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引进方面取得新成效。
2017年广州科技创新工作亮点纷呈。科技创新企业发展迅速,新增科技创新企业4万家,总数突破16.9万家。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取得突破,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获省政府批准组建并正式挂牌。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技术合同交易额达357.51亿元,同比增加23.45%。科技金融撬动效应明显,4亿元规模的广州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动银行授信金额超过100亿元,发放贷款60亿元,全国同期规模最大。孵化育成载体量质提升,众创空间、孵化器总数分别达164家(国家级53家)、261家(国家级26家)。广州双创环境持续优化,连续两年位居机遇之城大陆城市榜首,海归回国就业意向城市排名全国第二。政务服务能力再上新台阶,“基评”综合排名从第25位上升至第4位。
广州形成以“1+9”科技创新政策为指引、系列细化政策措施为抓手,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政策体系。深入实施简政放权,155项申报信息压减至96项,相关佐证材料压减幅度达66.6%。印发实施《广州市科技创新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明确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实现路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推动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至40%,年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至100%。多层次实验室体系逐步建立,目前全市共有1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213家省重点实验室,分别占全省的70%、69%。
广州聚焦IAB、NEM产业,着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25个方向的产业技术攻关。支持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原始创新,鼓励科研人员自主选题开展前瞻性、创新性的基础研究工作。在5G通信技术、通信芯片、新型显示、网络安全、大数据应用等领域推动企业牵头新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37家,总数140家,成员单位超过1800家。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数据库,汇集科技成果9260项,为全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支撑。
广州积极落实“1+4”人才政策,大力推进产业领军人才集聚,评选出创业领军团队11个、创新领军团队10个、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9人、杰出产业人才29人。人才绿卡总发放量达到3300张。广州地区5位创业人才入选第14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项目,入选人数与上海并列全国第一。在穗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6人、两院院士79人,“千人计划”专家281人、“万人计划”专家95人。同时,广州市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技能人才总量达253万人,高技能人才78万人,8名高技能人才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为广州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校区布局新工科交叉领域 孕育科技颠覆性变革环境
记者获悉,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重点发展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绿色建筑与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等方向,整体计划建设先进材料国际化示范学院、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大数据与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绿色建筑与智慧城市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生态与环境学院、智能电网与新能源学院、量子与光通讯工程学院等10个新工科学院和若干研究院。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依托的这些学科和专业,多是新工科交叉领域,来自目前引领世界科技前沿、孕育产生颠覆性科技变革的领域,如量子通信和光通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等,或者围绕经历飞速转型发展后,未来中国将面临的城市发展问题,比如绿色建筑与智慧城市、生态环境等。
华南理工大学表示,该校区学科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聚焦新工科创新第一动力,部署引领和支撑国家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创新发展的交叉前沿学科领域,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产生颠覆性技术,重点开设新兴交叉学科,做大做强新工科,引领和支撑世界科技前沿乃至未来二三十年产业变革,引领和支撑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
如何打造“国际范”?
在国际化办学模式上,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进行创新型探索。她的“国际范”有别于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常见的校校之间“一对一”的模式,改为采用“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方式,由每个学院和全球排名前100、学科排名前50的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合作,汇聚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开放办学。目前,广州国际校区已经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等大批世界一流院校,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意向。
以下是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已成立的学院和研究院。
1.先进材料国际化示范学院
先进材料国际化示范学院于2015年6月获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联合发文正式立项,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等高校联合办学,建成高端人才汇聚、机制体制创新、多学科交叉的国际一流基础和应用研究平台,并培养知识基础深厚、创新能力强、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及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型创新人才。
拟设专业:材料类全英创新班(本硕、本博连读)、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合作伙伴:牛津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
2.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
2017年12月,吴贤铭基金会和美国密西根大学吴贤铭制造研究中心与华南理工大学签署共建合作协议,以智能制造领域世界著名学者吴贤铭教授冠名学院。学院直接对症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器件等新兴领域为主要发展方向,将通过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社会培养新一代智能工程创新人才,全面提升学校在智能工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拟设专业:机器人、智能科学与技术等
合作伙伴:美国密西根大学吴贤铭制造研究中心
3.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成立于2017年12月,面向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和健康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生物医学为牵引,发展生物医学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制药紧密结合的学科,围绕学科前沿领域实现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突破。坚持基础理论、前沿科学研究及应用技术相融合的理念,打造先进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高端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基地,加强高端医疗技术创新和医疗器械研制,实现关键技术突破和建立应用型成果快速转化体系,支撑和引领国家、区域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拟设专业:肿瘤学、免疫学、干细胞、生物医用材料、纳米医学、医学影像、细胞治疗、生物大分子医药等
合作伙伴: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北卡莱罗纳州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
4.华南软物质科学与技术高等研究院
研究院于2016年5月成立,瞄准世界科学与技术发展前沿,结合国家与广东省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型”发展定位,围绕软物质科学基础、软物质功能材料后续工程化和技术集成等领域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建设世界一流的软物质科学与技术研究基地。研究院采用与世界接轨的先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汇聚与培养一批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具有国际学术竞争力的青年学者,成为引领软物质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国际一流团队,将研究院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软物质领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5.生物医药与再生医学联合研究院
研究院围绕组织修复与再生高端生物医疗器械、创新生物医药研发与技术的关键性重大科学问题,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形成高水平、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教学与科研合作研究机构,建成国际高端人才汇聚、机制创新、多学科交叉的国际一流科研与应用开发推广机构。研究院立足华南地区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粤港澳大湾区崛起的地缘优势,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广东省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的健康医疗产业做出重要贡献。
6.华南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研究院
研究院是以广州国际校区为依托,在华南理工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多领域多学科多样化合作研究的基础上而建立。研究院将开创若干引领国际学科发展的新学术领域和方向,产出一批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学院将组建创新团队,努力争取国家级、省部级基地或科研平台建设项目,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在相关领域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高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7.广州智能工程研究院
华南理工大学凝聚现有优势学科,依托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组建广州智能工程研究院。研究院将开展智能工程领域世界前沿的应用研究和产业化。
8.广州材料基因工程产业创新中心
中心以广州IAB/NEM等战略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以新材料及其研发工具和手段为核心,以全面开放服务求自身发展,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深度融通的枢纽型新型研发机构,拟成为贯通“政产学研资”、引育产业的梧桐树,直连实验室与市场、协同产业进步的立交桥和驱动全链条创新的发动机。中心将通过“中国材料云”、高通量材料实验公共平台、技术验证性应用示范平台和产业创新服务平台这“一云三平台”的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材料基因工程研发重镇和南方中心,并力争成为国家实验室或国家产业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