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片区将建“8”字形有轨电车环线
2018-04-05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园镇统筹、片区联动,到底怎样融合发展?记者日前从松山湖管委会获悉,随着《松山湖片区规划融合统筹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土地开发统筹指导意见相继出台,囊括了一园六镇在内的松山湖片区“一轴两核两环”全新格局,也首度揭开神秘面纱。
松山湖片区意在打造一条创新中轴线和“支撑全市发展的脊梁”,并成为珠三角广深港国际创新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各镇将布局6大产业集群,而整个片区还计划谋建8字形有轨电车环线,为片区交通“舒筋活血”。
松山湖片区产业空间布局图。
形成“一轴串联,两核引领两环”格局
松山湖已成为东莞发展的一张新名片,去年实现生产总值386亿元,同比猛增13.8%。目前松山湖正处于创新资源快速集聚与成长阶段,这也为周边各镇转型升级带来历史性机遇。但片区内各镇在具体产业空间上将怎样融合与统筹?
东莞市规划局松山湖直属分局告诉记者,在融合统筹方面,片区规划形成“一轴串联,两核引领两环”的全新产业空间格局。沿松山湖新城大道、生态园大道,整合松山湖(生态园)大学创新城、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以及周边镇特色科技园、产业园与孵化园,打造一条创新中轴线和“支撑全市发展的脊梁”,成为珠三角广深港国际创新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松山湖和生态园为两大创新核心带动周边地区,通过寮步香市科技产业园、中子科学城、东园大道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集聚区等园镇共建科技区和产业协同区,实现“强心丰翼”的双重目的。
片区“双环”也别具新意,包括了环湖与环园配套带,重点承接园区创新资源外溢,综合发展高端智能制造业,并作为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与产业配套。
“这样既破解了松山湖的空间资源约束,同时又提升了各镇的产业空间结构,有助带动各镇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松山湖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如是认为。
园区与周边六镇招商有效统筹
在产业领域,松山湖与周边六镇实际上早已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产业集群,在今后的融合与统筹过程中,怎样合理引导园区创新资源外溢?
据介绍,松山湖原则上只引进总部型、研发型和发展潜力大的高科技型企业,以发展企业总部+科技研发服务业为主,形成片区产业服务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周边六镇则以建设示范园区和特色小镇为抓手,形成旅游创意产业、生物技术和大健康产业、传统工业转型升级产业,新材料与智能装备产业、机器人与智能终端产业,以及高端电子信息与新能源产业等六大产业集群。
在园镇招商方面,片区也将有效统筹、避免内耗,通过建立片区产业转移、项目流转、招商引资协调和利益共享等机制,以充分发挥园镇产业优势和资源互补效应,引导企业在片区内合理布局。
充分发挥组合优势划定特别政策地区
实际上早前几年,松山湖与周边六镇均经历了“单枪匹马”的快速发展,园镇之间无论是城市建设标准还是建设品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如何“以点带面”推动园镇融合,从而下活片区“一盘棋”?
据松山湖管委会有关人士介绍,为了充分发挥组合优势,按照《意见》,将划定特别政策地区,作为园镇空间融合的先行示范区,整体上共识共谋、共建共享。这方面主要包括两类,一为园镇接壤的特别政策地区,如松山湖北部地区、松山湖南部地区、寮步香市科技园地区、松佛地区以及中子科学城地区、大岭山天安云谷城市更新地区,“应打破行政界线”,加速融入松山湖发展并形成统一整体。另一类则是周边六镇于内部划定若干特别政策地区,形成松山湖“政策飞地”,“对标”松山湖进行规划建设,以实现园区品质与品牌“外溢”。
另外,根据松山湖片区土地开发统筹的有关指导意见,该片区今后将探索工业用地长期租赁、先租后让或是租让结合等方式,以降低企业用地成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园镇交通统筹规划将建有轨电车环线
去年底,随着莞惠城轨全线开通,松山湖正式进入轨道时代,寮步、大朗两镇亦搭上了城轨快车。但是,松山湖大道等路段仍迫切需要打通“肠梗阻”,内外交通的“血液循环”也需要进一步疏通。
根据《松山湖片区交通基础设施统筹指导意见》,该片区将充分发挥一园六镇区域优势,打破各镇各自规划建设的传统格局。在优化片区轨道交通方面,将积极推进赣深高铁支线、佛莞惠城际轨道、深莞快轨,以及深圳地铁13号线延长线的规划建设,扩大轨道交通辐射服务范围,加强与市区、深圳和广州联系,努力实现与周边城市“一小时”通勤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