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社会民生保障再上新台阶 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
2018-04-0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近期,深圳市民接连收到政府派发的民生“礼包”:
坪山区新城东方丽园1550套安居房项目推出;新一批8179户安居型商品房轮候合格申请家庭名单出炉;今年首场大型公益性招聘会90多家企业提供4000余个招聘岗位……
民生保障无小事。党的十九大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一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加强和改善民生,使社会民生保障再上新台阶,市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筹建提速
住有所居,是每一个普通百姓实实在在的愿望,也是政府民生工作的重要目标。
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深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加大住房供应和保障力度,严格住房分配管理,加大货币补贴力度,坚持共享发展,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全市住房工作开创新局面。
面对土地资源紧缺的形势,深圳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融合发展”,通过引入市场化机制,充分利用市场资源,积极提升社会力量参与人才住房和保障房建设的积极性,千方百计拓宽渠道,加大房源筹建力度,加快房源供应。
深圳在创新制度体系建设上下功夫,深入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在基本解决户籍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基础上,将保障范围从户籍低收入家庭,扩大到户籍无房家庭+人才群体(不限定人才户籍),实现了从传统的“保基本”到“保基本和促发展并重”转变。
2017年,全市新开工及筹集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10.2万套、竣工(含基本建成)4.1万套、供应4.6万套,分别是年度计划的128%、217%和103%,建设供应数量均创历年新高。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使命需要大担当。今年深圳将加快出台“1+N”新一轮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和配套文件,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体系,着力破解中低收入群体、“夹心层”和公交司机、环卫工人等新市民住房困难,让广大市民群众早日实现安居宜居。
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社会保障是民生安全网、社会稳定器,与市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深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市社保五险总参保人次5881万,同比增长6.5%,占全省20.49%;其中,养老、医疗分别为1134.32万人、1396.11万人;各项社保基金当年结余977.47亿元,参保扩面稳步推进。
一组统计数字显示:深圳企业退休人员2017年调待后月平均基本养老金为3803元,居全国同等城市首位;医保参保人目录范围内住院费用平均记账比例为90%,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2017医保年度重疾补充保险自愿参保人数625万,同比增长24%。将符合条件的参保少儿及大学生全面纳入财政补贴范围,共计补贴8.95亿元;全市77家医疗机构接入国家平台,80家医院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省内异地456家医院实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切实让参保人少“跑腿”、少“垫资”……
此外,深圳还持续实施去降补政策,全年社保降费减负94.02亿元(含生育津贴13.97亿元),发放稳岗补贴15.06亿元;取消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费,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负担。
一系列措施事事切中民意,件件带着温度,增进了市民群众的获得感,深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养老服务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2017年5月,福田园岭八角楼PPP项目开工,该项目打造集居家养老、日间照料、老年餐饮等六位一体服务模式。这是深圳大力发展家门口养老的有益探索。
目前,在深圳的多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每天步行就能到达日照中心开启一天的幸福晚年生活。老人在日照中心参加唱歌等公益活动,还能享用老人营养餐,日照中心以其多功能的特点实现了居家、社区养老的需求,深受居民欢迎。
“老有所养”事关百姓福祉。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近年来,深圳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上不断破难题、探新路、做示范,养老服务业驶入快车道,“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政府保基本、社会扩覆盖、市场做产业的养老格局逐渐形成。
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养老机构35家,其中,公办22家,民办13家。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9884张,其中公办床位数4854张,民办床位数5030张。
2017年4月,深圳市养老护理院竣工,共设800张床位。6月1日,市福利中心观澜新址启用,其下设的老人颐养院共设300张床位。2017年全年,养老机构新增床位超过1000张。
今年,全市新增养老床位数1000张。“十三五”期间,我市重点建设10个养老项目,到2020年深圳新增养老床位3000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