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 贷款

社论|中国金融业告别套利时代 “紧日子”即将来临

2017-07-2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QQ截图20170722104920.png

中国金融业的紧日子就要来了吗?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给出的信号确定无疑。对于仍然试图从套利中获得丰厚回报的金融业者来说,这当然是结束的开始。金融不可能在脱离实体经济的轨道上跑得太远,金融业需要正本清源,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这是一场真正的救赎。

从这个角度看,调整无可回避。当然,这不是全部的答案。这种调整不等于停下脚步,也可能意味着加快步伐。监管补短板如此,金融改革和市场建设也是如此。我们固然需要拽回那匹脱缰的野马,但也不能忘记,在解除金融抑制和完善市场结构方面,我们的步子也许应该迈得更大一些。

如果从1997年的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算起,大体上可以说,过去20年,中国金融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通过改革化解风险与危机,调整定位重塑自我的过程。我们对金融的认识逐步深化,进而重构了金融市场和金融业。也许很难想象,我们曾有过看起来最朴素的目标: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现在想来这是一种多么艰难的跨越。为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花费了20年的时间。在这一进程中,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不断矫正与纠偏。

毫无疑问,这同样是金融业自我觉醒的过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金融不能以市场的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更为强大的支撑时,它不可能独自拥有自己的荣耀。20年前,我们一度困扰于官办金融与不断被市场激活的实体经济之间的冲突,效率低下的金融无法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反而在僵化的体制机制中将自己拖入坏账的深渊。20年后,当金融被彻底唤醒,人们却很容易忘记,同时被唤醒的还有无所不在的欲望,它们随时都想挣脱所有束缚,这是另一种宿命。当金融蒙眼狂奔,它也终将会把自己引向峭壁边缘,成为风险制造者。回头来看,对金融秩序的整顿并非一个新鲜的名词,20年前,正是一场大规模的秩序整顿和风险防控风暴拉开了金融改革的序幕。20年后,当金融分业格局终于被混业大潮取代,风控风险、维护金融安全被赋予特殊意义,这绝不是一次简单的回归。

过去几年,我们曾有过几乎人人谈金融的疯狂经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金融本不可能独自偷欢,但一路狂奔的金融业显然比实业界更不习惯一路放慢的经济脚步。对高收益的追逐,加之货币宽松,大量资金寻找出路,最终推动着金融一点点偏离与实体并行的轨道。在这个过程中,似乎所有人比拼的只是谁的胆子更大一些,谁能从监管的缝隙中博取获利的机会。很多时候,所有的玩家心知肚明,他们玩的是击鼓传花的游戏,但更多人要赌的只是鼓声停息的时候,那只塑料花不在自己的手中。创新被滥用,有多少欺诈假其名以行。互联网技术并不改变金融的本质,但有多少跃跃欲试者,声称自己可以颠覆金融的基本逻辑。正是在这样的躁狂中,种种金钱的游戏,在监管盲区和空白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一点点突破市场底线,撕裂了旧有的边界。没有高收益资产,市场就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加杠杆以放大收益,当资金在金融体系自我循环,无形中也使得实体经济的成本水涨船高。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实体经济回报越低,资产荒就越是普遍,就会有更多的人以创新产品为名,通过各种衍生工具和杠杆博取高收益。这是经济学人眼中的“庞氏金融”,即使我们不激烈地称其为骗局,也不能不问:有一天音乐停止,谁还在舞蹈?

我们更想说的是,对金融业者来说,这场金融的交响音乐并没有停止,只是换了曲风,转换了节奏。能否跟得上这样的步点,决定着很多人的未来。创新仍然被需要,前提是我们称之为创新的那些东西,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到位的支持。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金融大国,这意味着我们已经离不开金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我们不想说终结套利,因为监管与市场永远在动态博弈过程中。一定还会有新的套利手段出现,也一定会有新的监管与之对垒。对于金融业来说,告别监管套利,应该是更具魅力的开始。我们仍然愿意看到金钱永不眠,只是他们会在统一专业和穿透的标准下,面对更为确定和严格的监管边界——你当然还可以自由舞蹈,但不要忘记自身的镣铐。尽管它比应该来的时间要晚一些,但确定无疑,我们正在走进金融的新常态。

相关:中国金融业 套利 时代
作者:经济观察报 来源:经济观察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微信告知。YGA.cn 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YGA.cn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公众号【湾区城市群】或和作者YGA.cn (无注明来源的,YGA.cn 保留追究责任权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