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努力推高惩教院所“空置率”
2018-01-25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香港大屿山岛南部的石壁,依山傍海,风景绝佳,而行人罕至;一片“海景房”坐落于此,显得格外惹眼。或有访客慕名前来,但当踏入这里,听到身后大门砰然关闭的那一刻,都会忘记近在咫尺的大好风光,瞬间小心、拘谨起来。因为他们置身的,已是由铁丝网、高围墙和一道道铁门组成的香港第二所高设防监狱——石壁监狱。
30多年来,多少犯人在这里进进出出,接受了惩罚、尝到了苦果,又点燃了希望、实现了重生。人们希望这一偏僻处,越冷清越好;香港各界都在努力推高它的“空置率”,想象着有一天它能消失于视线中。
没有“狱霸”,更不容“虐囚”
监狱里不时发出的警报声异常刺耳。每当一扇铁门打开,这声音就会穿透牢房、“刺痛”耳膜。初临此地的人,看着阴暗的环境、局促的空间,马上就会脑补出一幅犯人狰狞、狱警凶狠的画面。
“电影里与现实中的监狱绝对不一样。” 1987年,香港电影《监狱风云》风靡华语世界,建构的监狱形象深入人心。在石壁监狱工作的总惩教主任简文杰笑言,影视作品为了营造气氛、制造矛盾冲突,多用夸张手法表现监狱环境。“我们绝不允许违法行为发生在监狱,没有‘狱霸’,更不容‘虐囚’。”
监狱无“风云”,但也绝对不是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石壁监狱同赤柱监狱一样,都是香港囚禁重犯的高设防监狱,400多名犯人们在这里的日常生活和饮食起居被严格地限制起来,难言舒服。
一间不超过7平方米的囚室内,一张板床既窄且硬,翻个身都要掉下来;不锈钢的水盆和便具被死死地嵌在墙上和地上,没有任何尖锐凸起,想死也难。自由肯定是奢望,每天做工6—10小时,从早上6点到半到晚上10点,每个时间段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
石壁监狱让犯人经受着磨炼,也提供了安全、人道、简单和健康的生活。负责犯人纪律和狱警操守的简文杰说,被犯人欺辱和被狱警虐待两个方面都不用担心。犯人有问题,除了可以向惩教署投诉调查组投诉外,还可以书面方式向立法会议员、申诉专员和其他执法部门等投诉,或选择直接向巡狱的太平绅士求助。“其实,市民对监狱的投诉率一直都是比较低的。”
吃喝方面也尚可,一日四餐、四个种类,由营养师专门调定,有荤有素;做工也发放薪酬,每周40港元到190港元不等;每月两次不超过30分钟的探访时间,能与亲友团聚;周日还有一天假期,可以让自己休息或“充电”。
惩教并重,治标又治本
在1982年前,香港特区惩教署的名字还是监狱署,更名标志着一个原是主要监管囚犯的机构,转变成为“惩教并重”的更生部门,致力于协助犯人改过自新、融入社会。
“香港99%以上的在囚人士都会离开监狱。让他们从坏人变成好人,才是我们的使命。”简文杰说,对犯人有“惩”有“教”,恰是香港监狱的工作特色。
为了实现他们的“更生”,香港惩教署成立专职部门和多个事务组,从戒毒治疗、精神评估及治疗、工业及职业训练、教育、心理服务等方面,为在囚人士转变自我并为今后的自力更生打下基础。
“比如,让在囚人士从事工作,既有利于维持监狱稳定,也是通过提供职业及技能训练帮助他们提高就业能力,为他们重投社会作准备。”在不同监狱工作过的简文杰对此深有感触。他说监狱安排犯人务工绝非压榨他们的劳动力:一是为了让他们养成好的工作习惯,不至于散漫;二是让他们通过生产保持对社会的连接,在狱中也可服务于香港;三是通过工作他们能掌握新的技能,走出去的时候不至于“一脚踏空”、无所适从。据了解,仅2016年平均每日就有4414名在囚人士从事生产工作,为公营机构提供了价值数亿港元的各类产品及服务产品。
监狱提供的教育,更是让在囚人士受益颇多。一个服刑人员说,监狱提供各种更生辅导课、兴趣班,令我在承担过去的过失时有机会改进自己。一名入狱20多年的服刑人员得益于监狱的教育工作协助,完成了学士课程。“我还准备在这里读完两个硕士课程。”
协助在囚人士提升能力,也帮助他们在精神上保持乐观。惩教署与逾80个非政府机构保持紧密合作,请他们到监狱为在囚人士提供多元化活动,包括小组辅导、节日大型活动、康乐班及文化活动等,传递人间大爱,增强他们改过的决心。
“为迷途的人指示正确方向,为迷茫的人照亮四周,为落荒的人提供保护”,一名服刑人员在监狱里感受到了这样的温情。因为惩教结合、治标治本,近年来香港释囚的再犯率不断下降,由2000年的39.9%已下降至2014年的25.9%,领先于国际。
简文杰参加过多次与其他地区和国家关于监狱惩教的交流活动,他笑着说,同行对香港监狱最深刻的印象和索要资料最多的,就是更生工作方面的。
防范再犯,也防范“未犯”
“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监狱惩教犯人,也警示社会;防范再犯,也防范“未犯”。
“思囚之路”便是惩教署推出的一项教育警示活动。在这一活动中,青少年亲身体验由被捕、审讯、定罪、收押、训练到释放的一段模拟在囚过程,体会“奉公守法、远离毒品、支持更生”的重要性,参加者无不印象深刻。
这只是惩教署“更生先锋计划”的一部分。多年来,他们推出的一系列社区教育活动,如教育讲座、面晤在囚人士计划、绿岛计划、参观香港惩教博物馆、延展训练营、青少年座谈会、话剧音乐汇演等,都意在向社会传递警示信息,让人深切知晓违法犯罪可能付出的沉重代价。仅2016年,就有3.6万人次参与了该计划。
香港城市大学做的一项研究指出,2012年到2016年,惩教署的更生及社区教育工作已为社会节约了743亿港元的成本。
前惩教署署长单日坚接受媒体访问时说:“有些人说在囚人士是我们的‘客仔’,我并不同意,他们是惩教事务的持份者之一,我们服务的对象是整个社会。”
“我们的任务是保障公众安全和防止罪案,缔造美好香港,除与各界携手为在囚人士创造更生机会外,更加注重通过社区教育,提倡守法和共融观念。”现任惩教署署长林国良说。
简文杰认为,香港监狱发挥的作用在偏僻处,也在市中心,体现在改造犯人上,也体现在警示普通人上。“我们可不希望‘生意’兴隆,心里盼着越寡淡越好呢!”
不是英雄,也一样自豪
聚光灯下的警察和消防员,经常被媒体推崇为英雄,监狱工作人员的公众形象则多是神秘、冷峻的。而“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还要提高警惕”,关于狱警的这个谜语,也生动说明了监狱工作人员的日常状态。
谈起在监狱工作的感受,简文杰说既辛苦,也自豪。“我们是陪着犯人一起坐牢的,而且一坐都是几十年。因为工作对象特殊,需要时刻保持警觉;冬夏都没有空凋;监狱又都远离市区,同事们单是上下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超过3个小时。干这行,少不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简文杰说辛苦不怕,怕的是犯人不配合、社会有误解。初到的犯人,不少对监狱的工作人员不信任;他们惟有耐心地做工作,让犯人们感受到安全、人道和尊严。有的犯人不接受更生计划,进进出出监狱达三四次,竟成了“熟面孔”。
“我曾经就跟一个惯犯讲过:现在你穿着咖啡色的囚服,我穿着绿色的警服,我不希望在这里再看到你。我希望有一天在地铁里,你站在我旁边,我们穿着一样的衣服。”
美国一个调查机构公布了2017年全球最安全旅游城市和国家排名,中国香港排名第一。管理着8400多名在囚人士的6900多名香港惩教署工作人员,正为此默默付出,也在香港法治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感到自豪,觉得自己也是无名英雄。”简文杰说。
在石壁监狱最新出版的一期刊物《彩虹桥》里,一名叫阿达(化名)的犯人写道:“迷途的终点往往是坦途的起点。相信纵然人生路上充满荆棘,但都会因这份被深爱的深刻体验,乐观昂首,重新过上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