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热议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报告 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深化深港澳合作
2018-01-20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在去年底举行的“2017大湾区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会”上,智能机器人展示吸引粤港澳众多专业人士前来交流。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市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推进更紧密更务实的深港澳合作,成为代表热议的话题。代表们提出,在大湾区时代,深圳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应充分发挥自身多重综合优势,在加快推进跨境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实现产业链到人才链的无缝对接等方面,以更加务实的举措,不断深化深港澳合作,实现新的共赢发展。
依托大湾区深化深港澳合作
代表们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深化深港澳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和重大平台。
“作为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前沿的深圳,应主动作为,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勇于担当,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核心功能作用。”市人大代表樊成玮表示,深圳应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遵守市场运行法则的前提下发挥影响力,在大湾区各城市主体之间发掘内部资源,以全球视野,着眼外部竞争,发挥总体优势,共同开拓全球市场。
陈宏军代表提出,深圳可以依托已有的科技企业、科创成果及科研基地,有效利用香港、广州、深圳三大中心区各自在科研基础能力、科技应用孵化、科技企业创设等方面的既有优势,充分重视其他城市已有特长,打造创新平台,夯实创新基地,转化创新成果。从而促进大湾区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新业态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形成更紧密的合作共赢。
实现产业链到人才链的无缝对接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新动力之源。要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深港澳互利共赢,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粤港澳大湾区所需,并与湾区业态板块和未来发展相衔接的创新型人才。樊成玮代表表示,最直接有效的举措,就是在深圳设立粤港澳城市大学,使深圳既成为人才业绩高地,也成为人才成长高地和人才教育高地,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全链条有机无缝对接。
“在深圳设立粤港澳城市大学,有效利用深圳连通港澳、辐射内地的地理优势,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使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经济、科技、产业的发展创新上,拥有可持续性的、充足的高等教育与高端人才的核心支撑力。”陈宏军代表说,将粤港澳城市大学规划为国际化、社会化、市场化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能够打破粤、港、澳三地在高等教育上由于管理理念和行政体制不同形成的障碍,实现深圳等城市与港澳高水平师资的交流、互聘,在高等教育上实现互通互融。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特点和发展方向,重点开设与新材料、新能源、新科技、新制造、生物产业和生命健康产业、海洋经济结合的专业导向,建立起有别于其他传统城市大学的新型高校”。樊成玮代表从开设专业、选址等更具体的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建议借鉴纽约城市大学、伦敦城市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的选址经验和基建模式,即“校在城中”,大学与城市中心融为一体,紧密贴近生活、工作场所,靠近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中心,不需要硬性的对标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甚至可以将有关专业院系分散在城市不同区域。
打造更便捷的交通网络
深圳借助毗邻港澳的先天地理优势,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引进了先进技术,积累了管理经验和市场的讯息,为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们认为,在深化深港澳合作的基础性环节中,交通规划显得至关重要。
“对深港地区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机场东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张红桥代表说,深圳“机场东综合交通枢纽”应定位为深圳战略地位最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以“空铁联运”为主要发展方向,集合航空、高铁、城际铁路、地铁、公路和船运等多种运输方式。
“打造世界级‘港深超级机场’的目标也十分重要!”陈宏军代表认为,可以推动深港两个机场的资产重组和定位分工,整合和合理配置资源,提升共同竞争力。
“自蛇口纳入广东自贸区以来,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期间,深圳湾口岸旅客排队过境情况尤为严重,队伍经常排到广场公交站场处。”陈成就代表说,随着口岸周边及南山区后海、蛇口、前海等片区的开发,加上沿江高速的开通带来便利的过境交通,深圳湾口岸过境旅客快速增长。陈成就等代表建议,加强与香港特区政府的沟通,开展相关可行性调研,尽快实现深圳湾口岸24小时通关,为加强深港紧密联系,加速两地发展提供更为方便的通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