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深圳创新成大湾区引擎
2018-01-18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昨日,市民中心,人大代表杨勤在发言。深圳商报记者 肖兵峰 摄
深圳商报记者 王海荣
“粤港澳大湾区”是今年市两会上的热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纷纷建言,深圳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区,应当利用好这一契机,积极谋变,进一步巩固创新引领位置,成为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创新引擎。
新思路:以“四化”为大湾区涂抹发展底色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与多重城市改革建设的试点城市,深圳被时代赋予了改革支点的使命。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中,深圳不能忘记这一特区使命。
市政协委员沈丹认为,随着全球城市发展竞争加剧,深圳正在由全球“制造之都”向“创新之都”蜕变,作为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的前沿城市,深圳在新发展征程中不仅有“为全国示范”的责任,同时需要“为全球实验”的精神,以数据治理的视角来审视城市管理、产业发展、服务体验和创新,以“来了就是深圳人”的理念吸收全球智慧。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重要实践者的深圳在未来40年如何发挥引领作用?市政协委员郭万达认为,必须坚持“四化”发展,即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现代化。
郭万达指出,今天深圳能孵化出众多好企业,涌现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市场改革的结果,这也是国际上看待深圳创新时的一个重要基本色。郭万达表示,深圳目前正在朝全球化城市的目标稳步发展,会进行越来越多的全球性资源配置。他同时强调,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还要实现法治上的突破,将良好的营商环境变成制度性、法律性的东西,这对于湾区发展十分关键。
新路径:打造数字湾区创新极
沈丹认为,当前,全球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本身的互联网化程度比较高,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湾区居民的生活、工作方式,对于大湾区创新形态、创新路径、创新模式改变和颠覆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面对这种新形势,深圳如何在这场创新竞赛中保持优势?
沈丹建议深圳必须巩固已有创新产业优势,瞄准新的更高目标,跳出传统创新坐标系,在互联网时代走出新的创新引领之路,在打造“数字湾区创新极”、发展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深港河套地区、提升金融、人才、生态环境要素“一极两区三要素”上聚焦发力。
在着力打造“数字湾区创新极”方面,沈丹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湾区发展必须跳出以往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的发展路径,跨越从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等数十年的递进阶段,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带来的强大连接力和整合力,多轨并行,重塑湾区经济和创新形态。
沈丹建议深圳在过去互联网产业规划、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基础上,结合正在制定的新一轮深圳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出台《数字深圳建设规划》,全方位提升深圳城市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对政务、交通、医疗、教育、民生等城市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改造,建设面向2035的数字湾区城市;同时制定出台新一轮互联网产业创新发展纲要,从支持企业更多地转到支持产业生态,依托深圳互联网、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已有大企业,打造数字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培育的布局,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得先机,打造“数字湾区创新极”。
新合作:广深+深港共铸大湾区最核心发展引擎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粤、港、澳,三地的法律体系、行政制度、监管政策和文化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即使是广东9市之间也存在体制的障碍。粤港澳大湾区要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必须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束缚。
市政协委员江展威建议,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理事会”,全面协调湾区的长远发展与合作,提高区域合作效率。粤港澳大湾区横跨三个行政区域,但大湾区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区域经济需要有共同目标、共同规划、共同行动以及互利共赢的发展成果,这就需要区内各行政区域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加强沟通与协调。
其次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基金,通过基金分配使用来实现资源调配,用于解决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各行政区域共同利益有关,需要共同行动的发展事项,如环境治理、各行政区域之间的基础设施互通、信息互联以及大湾区的日常管理开支等。
此外,还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的交通、信息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方面的互通共享,降低粤港澳三地交流成本并提供便利条件,如取消跨境手机漫游,各市固定电话区号,把港澳固定电话、移动通讯融入区内网络。快速打通粤港澳大湾区公路、铁路、水运、空运连接节点,如粤港高铁香港段,建设若干咽喉性交通工程,解决交通瓶颈问题,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形成区内各城市的快速交通网络。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设施贯通、信息融通的有机整体。江展威还建议湾区内教育、医疗、环境、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体制互认,资源共享。
在国家加快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背景下,去年9月,《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又横空出世,强调要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打造成“中国硅谷”,成为全国创新发展重要一极。两者之间该如何定位衔接?
江展威认为,一方面,深圳要突出和引领“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联结广州、东莞形成有层次的错位发展的科技创新链条,在“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中发挥枢纽作用。另一方面,港深双方合力打造深港创新走廊,推进落马洲河套地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着力拓展河套地区周边配套区域,北连深圳南山科技园,南连古洞北科研发展区和香港科技园。这样最终形成“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核心的发展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