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大湾区 中山挖掘内生动力
2018-01-17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两会进行时之圆桌
粤港澳大湾区的出现、深中通道与港珠澳大桥的开建等,让中山从小城迅速走向粤港澳珠西枢纽及粤西粤东连接处的舞台。市政协香港组提交的方案专门针对中山如何迎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与挑战给出了系列建议。有香港委员从中山与香港的已有资源着手,提出中山在人才引进、设计、文创、健康、金融等领域中,可与香港互惠互助。
提案名:《把握粤港澳大湾区给中山市带来的战略机遇,在大湾区城市融合中挖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提案人:中山市政协香港组
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机遇
在融合中挖掘发展内生动力
中山市政协香港组委员在提案中认为,虽然中央政府还未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蓝图,但中山市应发挥地缘、人文、产业特色,把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机遇,在经济社会等各领域提早谋划布局,在大湾区城市融合中挖掘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动中山经济社会加快转型发展。
目前,中山的经济实力在珠三角九市只处于中等水平,而且已陷入四个“难以为继”:以传统专业镇为主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土地扩张为主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以镇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难以为继,对高端要素的吸引力和承载力不足;以现有城镇空间布局建设宜居城市难以为继。中山市只有融入大湾区城市群,在大湾区的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中获得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中山市的经济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
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融入大湾区城市群,是中山市破解四个“难以为继”的重大机遇,深中通道的经济社会效益将获得大幅提升。包括中山在内的珠三角九市,与香港、澳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长期以来有着紧密的交流互动,让中山受益匪浅。未来,随着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广深港高铁等项目落成,中山除了在产业方面从湾区获得更多合作机会外,还可以在跨境旅游、特色金融及科技创新等多方面获得新合作,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新动力。
对中山市而言,深中通道的意义不仅是方便中山与深圳的交流,而是着眼于整个珠江西岸,大幅度缩减了湛江、茂名、阳江、江门、澳门和珠海到深圳的时间,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地位也会因此大幅提高。确切地说,珠江西岸城市群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获得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中山正是撬动整个珠江西岸城市群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支点。
同时,挑战仍在。提案指出,中山需与多个城市同时竞争,如东莞、惠州等,中山只能算是第三轮受益城市,但营商成本比东莞低,未来必须努力争取承接较多的深圳产业转移。中山与周边城市群的融合度现在仍然很低,与珠海、江门三市的合作并没有实质性融合。如涉及到跨界交通断头路的问题、财政与公共福利的问题等,珠中江三市合作鲜有进展。连中珠江三市一体化都无法实施,中山又如何融入湾区城市群?
把翠亨新区坦洲镇作为对接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桥头堡
提案中建议,中山应合理确定自己在湾区城市群的定位,避免造成资源浪费甚至湾区城市之间产生恶性竞争。另外,近几年中山城市环境宜居水平明显下降,这与“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定位明显不符,更不符合湾区宜居性的要求,中山市政府应下功夫改进。
此外,在与香港的合作上,提案建议,中山应设立专项基金与香港高校合作建立中山产学研基地,充分利用香港高校科研人才和成果,同时以高科技及应用科技为主题的香港科技园应该与中山火炬区健康基地等保持紧密合作。在随着港珠澳大桥及广深港高速铁路香港段通车等背景下,把翠亨新区和坦洲镇作为中山市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两个桥头堡。同时,借鉴港澳“小政府、大社会”的先进管理模式,通过吸引港澳地区高端服务业来中山,提高中山的发展档次。除了港澳资源,中山还可以发动海外华侨支持中山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本版采写:南都记者 萧倩苑
本版摄影:南都记者 吴进
建言
留住人才,才能留住企业
“前几年说中山要创新驱动,实际上关键还是人才”,林至颖说,中山在产业上将会接受广州、深圳制造业转移的部分功能,也有很多港澳及海外的乡亲,对中山而言是国际资源。粤港澳大湾区除基础建设、产业转移外,下一步跟香港澳门一起(融合)的话,人才是重点。现在香港也有很多年轻人需要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山很多乡亲的二代、三代也在香港,中山将来是不是也可以作为香港年轻人围绕粤港澳大湾区里进行工作、创业,这些值得考虑。
林至颖
市政协委员、同佳健康国际产业集团独立非执行董事、中国未来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智库协同顾问(中山)有限公司董事
那么,如何去吸引这些人才?林至颖认为,中山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如宣传中山对于他们有什么机会,配套工作要做好,生活、医疗、学业方面,制度有所差别,香港的保险、社保也不能在中山使用,这些配套需尽早规划,迎接香港、澳门青年来中山创业,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他以金融举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有着较大资本优势,很多中山企业也需要国际化,需要更多金融工具继续产业发展,靠中山自己来做,现在才去培养国际化人才,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为什么不可以直接去对接港澳地区的人才,是不是通过港澳地区作为一个跳板,把很多国际人才引进过来”。
他注意到,人才能否留下来很关键,“留下来不仅仅是企业,更关键是能不能把一些研发、设计,特别是专利的东西留在中山,而不是可能借中山的低土地成本、低人力成本等,发展一段时间,企业就走了,没有什么东西能留在中山。”他建议政府需要做配套的同时,还需要出更多留住人才的政策,也要对这些企业提供帮助与引导,要精准地找准产业。
错位发展,未来三年很关键
在产业建议方面,林至颖表示,香港有两个产业特别能帮中山,一是设计与产品开发。香港很具优势,很多国际品牌在港设立设计中心,如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是亚洲地区优秀的设计学院,每年培养人才,做的项目对中山制造业转型升级有帮助。但感觉暂时还没这样的项目与香港对接。二是文创产业。“如香港的电影、本土文学,也是在广东地区有优势。其实,中山是人文水平相对较高的地方,看能不能结合。中山有影视城,是否可以与香港的电影更好结合在一起?香港拍电影要不缺钱要不缺地方,场景来来去去都是那些,中山那么多地方,是不是可以让他们用,人文这块很有想象空间”。
他还认为中山从一个小城市在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等基建下,变成目前的中心枢纽,发展路线可以借鉴香港的历史经验,“过去,香港100多年发展历史中,只是一个小岛,经过一系列的 流 ———人流、车流、物流、资金流等流动,通过的机会就会发生。以前,中山没有深中通道,没有港珠澳大桥,没有高铁,最近两三年开始打通了。我反而觉得我们错失了过去一段时间,未来三年非常关键,要把握住这个非常难得的机会,很多 流 陆续经过中山,各部门要抓住机遇,无论是帮助企业也好、中山人也好,还是吸引外面的人留住人也好,来做发展。”
中山原始基础好 服务意识贴近港澳
对于中山相比其他城市的优势,杨凯山说,中山在过去40年开放时间,早期进来的就是港资企业。“当时中山的交通也很方便,反而东莞、深圳等地比较原始。40年前中山的基础较好,吸引很多香港企业,后期我国台湾地区以及日本等地的企业也入来了”,他指出,综合来说,中山优势是城市基础好,人文、政务环境好,各级领导、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也接近港澳——— 为社会服务,为企业经济发展出心出力。
杨凯山
市政协委员、达进精电控股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
香港优势方面,香港的金融业、贸易发展、物流业等行业比较发达,中山装备制造业更有优势,两者可以想办法结合。“香港有健康科技产业优势,对于中山未来也是支柱产业。目前,香港有多所大学,如香港大学有西医研究,中文大学有中医研究等。研究适合中山在健康科技产业方面的共同合作”,他指出,未来港珠澳大桥及深中通道开通后,中山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中心点。深圳、东莞土地成本比中山高,深中通道通车后还是比深圳、东莞要低,港珠澳大桥开通后中山的土地价格也会比珠海便宜,这是优势。
同时,中山的产业链基础比较好,上下游基础中供应链比较发达,再加上中山一镇一品基础也不错。中山一直是宜居城市,这点相比深圳东莞,后发优势更强。至于如何留住人才,杨凯山认为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如生活环境、小朋友读书环境等很重要。城市要有创新型发展,让人才进来的同时,政府多给一些政策,让年轻人在这里能发挥潜能,才可以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