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更大作用?听专家说
2017-09-0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在8月31日市政协“深圳如何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发挥更大作用”专题协商会上,委员们从不同方面谈问题、提建议,积极为深圳发挥枢纽作用,辐射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积极建言。
河套地区应升级为国际创新科技产业试验区
深圳市政协委员方舟代表调研组作主旨发言。调研组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优势在于有“一国两制”的安排,可以巧妙地将两种制度优势叠加,使发展要素在大湾区三个独立关税区下低成本跨境流动。而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中,应当提升具内外联动双向开放先导功能的核心枢纽区地位,建设国家主要国际科技创新产业中心,构建深港大都会区。
调研组认为,深圳应当用好河套这个平台,积极争取将落马洲河套地区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级战略平台,并更名为“中国(港深)国际创新科技产业试验区”。
“建议考虑进一步布局区域协同创新环境,透过创科要素最集聚的三大超级城市的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共同打造‘广州大学城-广州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技园-深圳南山科技园-落马洲河套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古洞北科研发展区-香港科技园’的‘深圳河两岸创新走廊’,辐射更广泛的粤港澳大湾区腹地。”方舟说。
方舟提出,要着力拓展河套地区周边配套区域,形成“1+3大河套创新区”的发展格局——河套以及深圳皇岗口岸停车场区、福田保税区及小河套区。配套制度方面可以学习欧盟地区经验,使河套地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要素自由流动试验区;产业链方面,实现科研成果直接在大湾区城市内产业化,提供整条产业链的系列支持性综合服务。
深化前海地区深港澳金融业合作创新,服务湾区实体经济
调研组认为,在深圳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同样要积极利用好前海这一平台。调研组建议,以前海蛇口自贸片区为核心,借助其区位优势继续扩大拓展深港间金融业合作的空间,将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体制改革与港澳合作试验区”,在区内开展金融业对外开放与学习香港制度优势的深度实践。
“应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化金融交易平台,在‘债券通’开通的基础上,对深圳与香港股票融资一级市场互联互通与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实施互联互通;联合推动粤港澳金融产品创新,携手重点发展金融科技,在粤港澳大湾区实现一个可相互兼容和方便使用的电子应用支付平台和区域性电子商贸平台。”方舟说。
在服务业方面,方舟建议,深圳可向国家有关部委申请综合授权,把对港澳专业人才的资质认证和执业范围审批权下放给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并使之业务范围逐步扩大到深圳全市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内。
把沙头角打造成大湾区生活示范区
“深圳应当主动请缨承担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城市角色。”全国政协委员黄扬略认为,在注重河套、前海两大平台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沙头角商贸旅游区的作用。调研组建议,深港双方联合向中央积极争取,将沙头角区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特别生活示范区。
调研组建议,借鉴前海引入香港知名企业发展港货中心的成功经验,将沙头角区中英街一带打造成边境购物城,设立大型零售体验店为模式的港货中心。联动沙头角保税区和盐田港保税区,发展与零售商贸结合的跨境电商业务。此外,深港双方可长远规划,考虑将沙头角变为正式深港通关口岸,充分整合两地的旅游资源,发展包括中英街在内的沙头角旅游文化。
拓展高铁辐射扇面让深圳到京津冀缩短至8小时
“粤港澳大湾区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这就要求全面建设面向生活圈的安全、便捷、智慧、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提供高品质、高效能湾区交通服务,支撑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
市政协委员张晓春建议,要打通东、中、西三大方向对外交通战略通道,以“分线运输”策略开拓大湾区广州、深圳双铁路枢纽新格局。“要全面拓展深圳面向国内的高铁辐射扇面,使深圳通过高铁到达京津冀、长三角、海西和长江中游四大城镇群的时间由12小时缩短至8小时,到达泛珠三角主要城镇群的时间由6小时缩短至4小时。”同时,要构建广深双中心、辐射港澳的大湾区城际轨道网,形成轨道上的优质生活圈。
调研组提出,在铁路网建设上,除了现有以广佛为主的铁路网外,形成以深港为核心节点的铁路网络,构建双核心、多节点的粤港澳大湾区铁路网络格局。如加速完成与粤西北部湾和大西南铁路网络相连接的深肇铁路和深茂铁路江门过江段;加快建设向东连接粤东和福建、浙江的汕深(汕头-深圳)沿海350公里时速的客运专线高铁,并与福厦漳高铁连接,以缓解东南沿海客运专线已经饱和的压力;首先考虑规划和完善南北向两条湾区快速铁路通道,即东侧的港深惠高铁和西部快轨;连通广州天河东站和广州白云机场-广州新塘-东莞虎门-深圳机场-前海-香港机场-东大屿山-香港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为重要的城际铁路;港深惠在香港部分铁路可以成为连通新界北和港岛的快速通道,并向北通过莲塘口岸至深圳,再北向连至惠州。
关于地铁口岸对接方面,调研组建议加宽过江段通道,并预留未来中山接驳地铁的可能。
推动深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知识产权仲裁中心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圳怎样从法治角度发挥“一国之利、两制之便”?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邹平学认为,应强化在法律制度合作中的包容发展、互相学习借鉴的理念,同时注重加强法律合作。他建议,要推动建立区域性商事法律合作委员会,共建法律交流平台;建立粤港澳司法资源共享中心;设立专门的“区域环境纠纷解决仲裁中心”;共同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咨询培训服务,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
同时,调研组还建议,深圳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上学习和移植香港先进经验,从而带动整个内地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的进步和内地与香港区际间法律执行问题上的突破。同时,建议深圳完善知识产权侵权的救济措施,借鉴香港的诉前“临时禁令”模式,保障禁令、判决和裁决的执行,保护科技人才的合法权益;推动深圳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知识产权仲裁中心。
现场声音
我们应该做好“地下深圳”和“海上深圳”两篇文章。深圳目前人均地下空间面积为1.78平方米(按全市人口1190万计),对比新加坡人均40平方米有很大的差距。深圳正处于一个开发地下空间的黄金时期,建议把目前的地铁站、办公楼、大型城市综合体及建筑地下车库的空间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地下城市空间系统,大大缓解地面交通的堵塞并增加城市步行系统的可达性。深圳最大的魅力就在于滨海,滨海岸线也正是深圳城市最大的竞争力。希望在深圳的西部海岸,也就是前海、宝安,形成一个有内海的滨海城市岛群;在深圳的东边,应该最大程度利用滨海山地空间构筑像加利福尼亚一号公路这样一条高科技文化创新带。
——深圳市政协委员陈可石
建议组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研究院”,把湾区强劲的需求端与海外源头技术实现连接,打造未来产业。同时,由研究院出面,利用深圳国际化的先发优势和制度创新经验,通过分税制的方式在内地构建新经济的飞地,帮助内地城市的经济转型,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这对深圳突破行政边界束缚,成为全国的科技服务中心、孵化中心,提升深圳的战略地位意义重大。——市政协常委周路明
人才问题是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问题的“金钥匙”。共享经济时代,人才共享亦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也是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供给的重要来源,值得密切关注。建议深圳通过全球引智、协同创新、对标硅谷、建立人才诚信体系、人才共享机制、本地培养、优化环境、授予荣誉等人才策略,揽全世界顶尖人才为我所用,把深圳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高地。
——广东省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常委游忠惠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过程中,要摒弃谁是龙头老大的传统心态,坚守多中心主义而不是单一中心主义思维。讲法治思维,扎扎实实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有为才有位。要从各有特长、各有优势、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视角来看待大湾区的城市群之间的竞争和合作;要让市场竞争来决定自己的位置。各个城市从实际出发,突出自己的特色,不搞同质化恶性竞争。
——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邹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