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准深圳特区扩容 两倍香港
2010-09-1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因应特区扩容的临近,深圳市正在为特区内外一体化发展加紧布排。至于扩容的具体方案,目前尚不得知。二线铁丝网是否拆除问题目前也没有具体说法。本报记者获悉,在31日召开的深圳市人大会上,代市长王荣将在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及,加大特区外基础设施投入和建设力度,提高市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做好城市化过渡期后的体制转轨工作,大幅度缩小特区内外发展差距,提高城市整体发展水平。
不久前深圳市已经先行公布统一特区内外最低工资标准,这是关外将被纳入特区管理的一个信号。实行关内外同质化,可以把深圳整个城市提升一个平台。不但缩小关内外发展不平衡差距,还将从根本上解决「一市两法」问题,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为深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扫清障碍。
「一市两法」将成历史
深圳人习惯用「关内」和「关外」来区分是否为深圳经济特区。「关内」是深圳经济特区,包括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关外」则包括宝安区、龙岗区、光明新区。扩容后,原属关外三个区纳入特区之内。 犹如香港和中国内地「一国两制」的关系,在深圳存在一个城市两种制度,一个城市两种法律的问题。
「一市两法」的尴尬给深圳的行政管理、司法以及公民权益保障等带来诸多难题。比如,企业在特区内外享受的税收政策不同;同为深圳市民,特区内外工伤、养老保险的待遇却迥然不同;特区内外交通管理存在差异,同样是开车闯红灯,罚款标准却不一样;甚至同一个案子,也因法律适用不一样,在特区内外的法院判决结果迥异。深圳拥有特区立法权,但宝安区和龙岗均覆盖不了,深圳试图依靠特区立法权进行的某些创新性的城市管理,受制于特区区域的局限而难有大的作为。不但影响了行政管理的统一性,也加大了管理成本。 特区面积扩大,「一市两法」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随著经济的飞速发展,深圳出现了土地和资源难以维系的局面。关内土地告急,导致房价节节高升。人口剧增带来的交通、土地等的压力,让狭小的关内不堪重负。在巨大的土地资源压力下,向关外扩展,寻求新的城市发展空间成为深圳的必然选择。也是转型期的深圳必须要走的一步。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表示,经济转型是深圳未来发展的主线。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来代替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深圳正在进行的一项工作。深圳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多聚集在关外,扩容后的大特区将有利于实现产业置换。特区版图扩大至全市范围后,深圳特区的中轴线将会向西移至前海及宝安中心城片区,龙岗、宝安两区及光明新区的生活、交通、教育等配套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层面。
利建设国际大都市
深圳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由于「二线关」的存在,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受到影响,令深圳的中心城市功能大打折扣。 深圳建设自一开始就没有把特区内外纳入同一发展序列。就深圳城市功能和整体水平来讲,离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准还有相当差距,主要是占全市六分之五面积的特区外城市化、现代化的水平仍不高,无论是在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在社会管理水平、经济质量等方面,都严重滞后。特区扩容,按都会型城市统一规划,贯通路网,协调功能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保持城市管理和行政适用法规的一致性。为建设国际大都市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