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创新

向院士“借脑”!广州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2017-09-18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1.jpg

日前,广州无线电集团院士工作站揭牌,包括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等9位院士被聘任为广州无线电集团顾问院士。引入全国顶尖的智囊,广州无线电集团将在卫星导航、无线网络安全、无线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助力广州IAB计划释放新动能。

  牵手院士成为地方创新发展新趋势。据了解,除了福建、浙江、深圳等沿海省市大手笔引入院士等高端人才外,河南、安徽、湖北等中部地区也在努力为企业和院士团队牵线搭桥。

  有专家指出,院士的背后一方面意味着某些领域全球前沿科技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人才、信息、科技等专业的高端资源。如何进行配对、如何将院士资源转化成地方经济发展动力,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市属“两院”院士生物制药及医疗领域院士阵容强大

  在各地都积极引进院士的大背景下,广州企业也开始向院士伸出“橄榄枝”。

  上月底,广州无线电集团举行2017科技创新大会暨2017新一代信息技术院士高峰论坛,包括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在内的9名院士专家受聘担任该集团院士工作站顾问,这是迄今为止广州市国资系统引进人数最多、领域最广的一支院士团队。

  广东院士联谊会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在“两院”院士的总数量上,北京、上海依然占有较大优势,但广州乃至广东挖潜的空间相当大。他表示,目前,粤籍“两院”院士有96位,在广东工作的院士有98位(其中13位是广东籍);值得一提的是,在粤工作的院士中有49位在广东的时间达到一年或以上,基本实现了落地。

  目前,广州地区的院士主要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获评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唯一工作单位且该工作单位在广州市;二是获评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工作单位且其中一个工作单位在广州市,称双聘院士;三是获国外、境外机构评为院士,有一个以上(含一个)工作单位,且其中一个工作单位在广州市,统称外籍院士。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广州地区有“两院”院士77人,获得“国家友谊奖”的外国专家4人。记者从广州市人社局进一步了解到,截至今年上半年,广州现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等27名市属“两院”院士。

  以上述27名院士作为观察样本,记者发现,“两院”院士研究领域广泛,包括医学,化学,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复合材料,通信技术、建筑学等,在27名院士中有9名是属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占比达到1/3,是占比最明确的一个领域。紧随其后的是环境工程领域,有4名院士,剩余的主要是在信息技术、数学、物流等科学领域上钻研。

  在穗院士中,有不少在其研究领域属于奠基式人物。比如出生于梅州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是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的奠基人,建立了以解决临床外科发展需要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体系。

  在穗工作的院士跟城市形成密切合作。早在2013年,板壳结构分析与应用专家刘人怀院士领衔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落户广州科学城,突破性实现变废为宝,有望达到100%“零排放”,目前该项目已达到日处理7吨餐厨垃圾的规模。“发挥自己的优势,突出发展更多创新性的工作。”刘人怀在与广州的合作时建议,在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还应做好服务业,“两条腿走路”能让经济往高水平发展。

  院士进“车间”引入智囊激发产业新变革

  院士占据着产业上游的高端核心技术,引领着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全国来看,各地都将把引进院士作为重要工作来推动。

  比如,安徽借助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在量子信息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当地诞生了国盾量子等一些进行技术转化的公司。同时,量子信息也被安徽列为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

  在广州,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带领下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就像一座“宝藏”,积累了200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科研成果。为让这些“宝贝”走出实验室,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5年多来,呼研所医药共融资超过3亿元,帮助呼研所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化,孵化了26家项目公司。

  能源产业未来两年有望成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新的支柱产业,而这得益于中国工程院李立浧院士团队的“点石成金”,带动了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生态培育。

  记者了解到,李立浧领导了世界上第一条±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技术攻关,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时,为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创建了“高电压技术”学科,组建了“能源互联网”研究团队。

  近年来,在国家能源革命和“互联网+”智慧能源的新形势下,李立浧推动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并率先实践,今年5月,以他作为首席科学家的广州穗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获批区内“能源互联网运行控制与系统集成技术”创业领军人才项目。

  据李立浧介绍,能源互联网是应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能源行业进行改造和升级,是支撑我国能源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兴产业。以能源大数据为例,通过智能传感、片上系统、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对能源的生产、传输、交易和消费等全过程状态监测、态势感知,实现电网和能源网的“透明化”。

  而李立浧及团队的到来,犹如“磁铁”一般,吸引了一批人才与企业,构成了广州能源互联网产业链矩阵。

  据统计,去年底,广州开发区能源互联网产业园正式挂牌成立。在李立浧及团队的带动作用下,已有8家能源互联网产业链上的企业首期进驻,2016年营收近6亿元。

  以园区内企业库博能源为例,该公司主要从事用户能源大数据开发。其核心成员均毕业于剑桥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名校博士,并有在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等工作经历。园区内包含研究院、孵化器、检测、展示与培训以及投资基金,覆盖能源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所需环节,入驻企业间协调创新,形成了一个互动的生态网络。“园区目标是3年产值10亿元,5-7 年产值50亿元。”广州穗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忠阳说。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今引进的院士智囊更贴近广州当前的产业发展方向,更符合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实际。不再是蜻蜓点水般的技术指导,更多的院士走到产业一线和车间,率先实践。

  据透露,李院士是该区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主推手”,他正大力推荐广州开发区申报国家能源局的“广州开发区新能源综合示范项目”,这对全市抓住能源互联网发展机遇,占领技术和产业制高点至关重要。

  推动产业升级院士智慧转化创新生产力

  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都相继出台有关政策,借助院士的智慧和力量搭建平台,力争实现创新型产业及产业链的崛起。

  “牵手”院士,俨然成为地方科技创新发展的一把新钥匙,“院士很忙”的背后,是当地对“超级大脑”转化为地方产业发展创新力的期盼。在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暨大教授胡刚看来,拥有中国最高学术荣誉的院士群体可以带来科研项目或团队,甚至带动一个产业的繁荣。

  中国“硅谷”深圳也在产业发展初期借助院士力量。1999年,深圳引进了第一位院士——牛憨笨(2016年7月因病去世)。有人评价说:“牛院士带给深大一个光电学科,推动了深圳一个光电产业。”

  广州佳都科技是全国轨道交通知名企业,曾在地铁的核心技术上打破国外厂商的市场垄断。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几年前,他们已经与轨道交通科研顶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清泉展开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

  “钱院士在轨交领域深耕多年,对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前沿技术有着深刻理解,这对我们研发有着重要的领头作用,同时建立合作后,院士团队的科研成果也可以直接进入到公司项目中,快速实现市场化。”该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公司和钱院士团队开展地铁大数据研究,对运营故障进行预测。这是全球领先的轨交科研技术。

  “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城市,产业升级的竞争维度上,引进专业人才,特别是在某一领域掌握核心技术的院士,是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环。”胡刚说。

  事实上,广州要大力发展IAB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并以此作为新时期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就需要借助更多像院士一样的顶级“最强大脑”,把科学知识转化为创新生产力。

  “院士的背后一方面是全球前沿科技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人才、信息、科技等专业的高端资源。如何进行选择及如何将院士资源转化成地方经济发展动力,考验着政府的智慧。”胡刚分析道。

  今年以来,广州与院士互动密切。5月份,广州市政府举行院士咨询座谈会问策产业发展战略;其后,广州市人社局发布“岭南英杰工程”实施意见向社会征求意见,文件指出,广州争取用5年时间,培养出20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后备人才。

  借助院士的加入,将在“I”和“A”领域拓展,布局人工智能、云计算、信息安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生物识别、核心芯片等重点领域。“当前,广州在IAB产业基础的优势并不明显,与广州经济发展总量不相符。但这也是广州的机遇,说明未来广州在这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龙头企业发挥表率作用。”广州无线电集团总裁、海格通信董事长杨海洲说。

  广东院士联谊会有关负责人表示,粤籍院士都有一颗心怀家乡发展的赤子之心,都希望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早前已经推动院士与金域检验展开合作;下一步,计划与社会力量在广州成立院士相关的科研成果转化基金,推动科学知识加快向生产力转化,为城市产业升级提供院士智慧支撑。

相关:广州 产业升级
作者:南方日报 来源:南方日报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微信告知。YGA.cn 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YGA.cn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公众号【湾区城市群】或和作者YGA.cn (无注明来源的,YGA.cn 保留追究责任权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