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与开放的杠杆:世界级大湾区之粤港澳
2017-06-0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结论或者投资建议: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珠三角为基础,由内地9 个市区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带一路”、“京津冀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之外的又一新的增长极,是中国开放与改革升级的重要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第四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又一世界级湾区,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载体。
世界三大湾区及其特点分别是:纽约湾区—全球金融中心、旧金山湾区—硅谷发源地、东京湾区—首尾相连港口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可以匹敌世界主要城市群和大湾区,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现实基础和潜力。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与前三甲的世界级大湾区还有距离,追赶世界级城市群和国际大湾区是粤港澳湾区的使命。
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是区域内跨制度合作与融合。之所以有了珠三角城市群,还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原因在于粤港澳湾区不仅在于范围扩展到了海洋,还在于它承载了对外开放的功能,也是内地和香港进一步融合的平台。它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空间和行政区域,最重要的是区域内跨制度合作与融合。这一点有别于京津冀协同、上海大都市圈、长江经济带等其他区域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11 个区域分属不同关税区,拥有不同法律制度和行政体系。这对“一国两制”的区域治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前提是消除影响要素便利流动的因素,打破人口流动及分工的制度性障碍和行政区域壁垒,在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方面具有挑战。
建设什么样的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以总结如下:“一环两扇、两屏六轴”。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香港和深圳是两大龙头和核心。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是撬动珠三角甚至全国开放和改革的杠杆,也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级。如何掘金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上聚焦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湾和大鹏湾;产业重点关注21 世纪丝绸之路物流枢纽。重点关注区内服务贸易、利用外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可重点布局广深港客运专线、莲塘/香园围口岸、深圳河治理四期等跨界基础设施建设,落马洲河套等边境地区合作开发、深茂铁路、深中通道、穗莞深城际轨道、赣深高铁等项目。
正文:
1 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湾区的横纵比较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以珠三角为基础,由内地9 个市区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9个市区分别是: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湾区内9 个珠三角城市加港澳特别行政区面积5.6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大陆国土面积的5.85%(不包括港澳台)。常住人口共约6800万,占全国总人口(不含港澳台)的4.85%;经济总产值约9.31万亿元(按2016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均价计算折合美元约1.4万亿),占2016年中国经济总量74.4万亿人民币(不包含港澳台)的12.5%。
粤港澳大湾区是继“一带一路”、“京津冀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之外的又一新的增长极,是中国改革开放重要支点。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第四大湾区。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又一世界级湾区,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载体。
1.1 珠江三角洲与粤港澳大湾区
2016年6月扩容之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 、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惠州9个城市,2016年6月扩容之后增加汕尾、清远、云浮、河源、阳江5个城市,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共14个城市。
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GDP93140亿元,珠三角城市群GDP73118亿元,分别占全国GDP的12.5%、9.8%。香港和澳门GDP产值占整个粤港澳湾区的27%,粤港澳大湾区剔除香港和澳门之后的GDP是香港和澳门两地GDP 的2.69倍。珠三角9市和港澳地区对于对方均具有显著重要性。
从粤港澳湾区内部人均GDP 情况来看,澳门、香港、深圳居前三甲,深圳人均GDP水平是香港的1/2多。广东省内部,广州(14万元)最高,其次是珠海(13.3万元)、佛山(11.6万元)、中山(9.9万元);珠三角最低的是汕尾(2.4万元)、河源(2.9万元)、云浮(3.2万元)。2016年珠三角城市群人均GDP方差4.4,而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方差12.18;剔除香港和澳门之后粤港澳湾区人均GDP方差3.74,比珠三角城市群方差小。可见区域内部贫富差距较大的是粤港澳大湾区,主因香港和澳门人均GDP与内地差距较大所致。
1.2 金融中心的纽约湾、硅谷发源地旧金山湾及港口群东京湾
目前世界三大湾区和特点分别是:纽约湾区,是全球金融中心;旧金山湾区,全球科技创新基地,硅谷发源地;东京湾区,东京六大港口首尾相连,重要的产业转移示范区。
纽约湾区是全球数一数二的金融中心,湾区内拥有美国第一大城市和第一大港口城市。纽约湾区由纽约州、康涅狄格州、新泽西州等31个州市组成,总面积大约3.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983万人。2015 年纽约湾区GDP规模大约1.4万亿美元。
纽约大湾区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和制造业中心。全球500强企业中,有接近60家总部设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名校也坐落于此。
纽约是国际排名第二的金融中心,仅次于英国伦敦。2016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前四名分别是伦敦、纽约、新加坡和香港。国际大投行如摩根斯坦利、高盛、花旗银行、摩根大通等,总部均在纽约。
旧金山湾区地处加州北部,环绕美国西海岸。旧金山海湾共有9个县,100多个城镇,面积共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60万。旧金山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大都会区。主要有三个大城市:旧金山半岛上的旧金山、东部的奥克兰、以及南部的圣荷西。2015年旧金山湾区GDP高达7855亿美金,仅次于世界18个国家。旧金山湾南端是硅谷中心地带,世界知名大型高科技公司以及著名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云集于此。苹果、惠普、升阳、英特尔和IBM等都位于硅谷。在金门大桥北方的旧金山湾区通常被称做北湾,交通比较有限,金门大桥是此区往旧金山唯一的道路。
旧金山的发展,始于十九世纪中期兴起的淘金热。淘金热带来了东部人口流入。1849 年加利福利亚成为美国第31个州之后,旧金山成为美国第一大港口。当然旧金山湾区并不仅仅是旧金山的功劳。奥克兰港口作为美国主要的商业港口,其造船、电动设备、化学、数控、生物制药等制造业发展历史悠久。圣荷西一带长期是湾区和加州北部的农业发展区域。湾区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非常完美。
旧金山硅谷中心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主要得益于硅谷的人才储备。旧金山湾区高校众多,集聚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有了人才,还需要人才留下来。相比纽约等其它大都市,旧金山城市化发展较快,工资相对较高。尽管房租地租高,但周边附近的圣荷西一带房租地租低廉,该湾区国内国际交通比较便捷。
东京湾陆地面积1.36万平方公里。东京湾以3800 万人口高居世界第一,2015年GDP19876亿美元,占日本GDP的40%。东京湾的重要城市有东京、横滨、川崎,西有横须贺市,东边有千叶市,南部由三浦(西)和博索(东)两半岛环绕。著名的港口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横须贺港和木更津港均处于东京湾之内。在港口群的带动下,东京湾逐步形成京滨、京叶两大以制造业、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带。1986年起湾内建成第一条高速公路,由西端川崎市横越该湾至东端木更津市。湾区内钢铁、石油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十分发达。三菱、丰田、索尼等一大批世界五百强企业总部都位于此地。
东京湾是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商贸中心和消费中心;也是日本重要的能源基地、国际贸易和物流中心。
1.3 粤港澳大湾区的追赶使命:世界级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是中国唯一可以匹敌世界主要城市群和大湾区的区域,具有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实力。但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与前三甲世界级大湾区还有距离。但换个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也具有较大的后发赶超优势。从赶超目标和对标国际大湾区城市的情况来看,港澳赶超旧金山、深圳赶超香港、广州赶超新加坡,珠海可对标意大利港口城市佛罗伦萨。
2009 年出台的《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把“湾区发展计划”列为空间总体布局计划的重要步骤。规划也指出了湾区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跨界交通合作、跨界地区合作、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以及协调机制建设”。在此基础之上,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制定发展规划,以落实上述跨界地区合作。
为什么有了珠三角城市群,还需要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规划不仅将范围从陆地扩展到了海洋,而且它承载了对外开放的功能。粤港澳大湾区是内地和香港的进一步融合,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地理空间和行政区域协同发展的概念,最重要的是区域内跨制度合作与融合。这一点有别于京津冀协同、上海大都市圈、长江经济带等其它区域发展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11个区域分属不同关税区,拥有不同法律制度和行政体系。这对“一国两制”的区域治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前提是消除影响要素便利流动的因素,打破人口流动及分工的制度性障碍和行政区域壁垒,这对制度建设和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 粤港澳大湾区:撬动中国改革与开放的杠杆
2.1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酝酿已久
“湾区”这一概念最早是在2005 年《珠江三角洲城市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提出的,随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支持“湾区”的重点行动计划。《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首次提出“聚焦湾区经济”,要求落实CEPA、ECFA 和粤港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加强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交流合作。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提出:“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通知,2017年拟启动珠三角湾区等跨省域城市群规划编制。2017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港澳独特优势,提升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与功能”。2017年4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香港特首林郑月娥时说:“今年中央政府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香港方面也表示正在积极参与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预计就此问题将于今年6 月底与国家发改委交换意见。
2.2 粤港澳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可能性和潜力分析
地缘优势突出,内在融合动力较强。珠三角毗邻港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改革开放初期正逢港澳走向转型升级,内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也是得益于港澳与内地的联动。珠三角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最多,珠三角吸引的外资中,港澳和侨资占绝大部分,提供了珠三角经济崛起所需要的原始资本积累。
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已经形成以香港、深圳为中心的立体式交通网络。粤港澳大湾区三主三辅的国际化机场。核心区内拥有香港国际机场、深圳宝安机场、广州白云机场为中心的国际化大机场;第二梯度的澳门机场、惠州机场、莲溪机场成为三大辅助空港。可以承担华南乃至世界的航空运输需求。高铁快速发展支撑珠三角与东南亚的陆路交通。粤港澳大湾区境内通过京九、京广等诸多铁路,目前已经形成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联通全国的高速铁路网络,正在逐步形成珠三角与东南亚的陆路交通网络。目前正在建设的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全长26公里,2016 年已经完成整个项目的87.4%,轨道铺设上,95.7%已于2016年底完成。预计2017年将试运通车,这将极大的便捷粤港澳陆路交通。
粤港澳大桥将成为珠江西岸赴港的陆路口岸。粤港澳大桥建成将是世界上跨海距离最长的桥隧组合公路,预计2017年底完工。粤港澳大桥的完成,将与珠江东岸赴港的5个口岸形成联动,将会成为珠江西岸赴港陆路口岸,将更好的推动珠江西岸城市圈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2.3 粤港澳大湾区的龙头
像世界上其它几个大湾区一样,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定位是国际化大湾区。粤港澳湾区内已经形成以香港为起点和终点的国际生产基地。香港是世界主要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转口贸易中心,对内地的出口贸易举足轻重,也是内地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内,第一个核心和龙头是香港。香港与内地在产业合作和互补上仍有较大的空间。
深圳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迅猛,已经形成全国重要的创新中心和创业中心。深圳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之一。因而粤港澳内部已经形成深圳面向内地市场的消费和生产体系,香港面向世界的加工和出口体系,深港两地形成两足鼎立格局。粤港澳两大龙头和核心的湾区经济体系,是中国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是撬动珠三角甚至全国开放和改革的杠杆,也是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级。
2.4 建设什么样的粤港澳大湾区?
粤港澳应该建设成什么样的湾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按照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征求意见稿,可以总结如下:“一环两扇、两屏六轴”一环:5+ 2环珠江口经济圈。指依托沿珠江口的主要城市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5市和香港、澳门,形成区域交通快速连接、产业发展分工协作、科技创新协同推进、社会交往密切便捷的环珠江口经济圈。“一环”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城市为“四极”,不断强化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引领城市群整体深度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大湾区在国际经济板块中的地位。两扇:珠江口两岸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形成东西“两扇”。第一是珠江口东岸城镇扇面:以广州东部地区、东莞水乡经济区、松山湖高新区、惠州潼湖生态智慧区、环大亚湾新区等功能板块为支点,加快推动东岸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第二是珠江口西岸城镇扇面:在保留自然生态空间的前提下,统筹重大项目、平台和基础设施布局,打造机场、港口、轨道等多种交通方式协同联运的综合枢纽,引导人口、产业进一步向西岸集聚,打造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带。
除“四极”外,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7 个节点城市(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支撑,是扇面中的“节点”,实行错位发展。
两屏: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南部沿海绿色生态防护屏障。
六轴:加强湾区与外围地区的空间衔接,构建六大城镇产业拓展轴:1、香港-珠海-高栏港-大广海港-阳江-粤西地区;2、深圳-中山-江门-阳江-粤西地;3、广州-佛山-肇庆-云浮-西南地区;4、广州-清远-韶关-华中地区;5、东莞-惠州-河源-粤东北地区;6、深圳-环大亚湾-汕尾-粤东地区。
3 粤港澳湾区建设的机制安排和主要难点
3.1 粤港澳湾区建设机制安排:粤港澳大湾区联席会议制度
早在1998年,为全面加强粤港的多方面合作,改善两地在贸易、经济、基建发展、水陆空运输、道路、海关旅客等事务的协调。广东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了粤港联席会议制度。规定每年一次,轮流在香港和广州,由广东省与香港特区政府高层人员组成专员召开会议,由两地行政首长共同主持。预计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出台,未来两岸三地湾区建设还将沿袭联席会议制度,但在原有粤港联席会议制度上增加区域,内容上也将进一步扩充,协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完成。
预计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在原有的粤港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之上,建立粤港澳大湾区联席会议制度。扩充成立的联席会议制度将设若干专责小组,共同编制粤港澳合作规划,就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具体事项进行研究,落实大湾区推进步骤,统筹合作进程。具体内容除了原有的优质生活圈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旅游合作规划、合作规划实施。还应该增加粤港澳税收、法律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在“一国两制”方针之下,不断创新粤港澳合作机制。包括高层会晤、联席会议、工作机构、咨询渠道等。
3.2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之难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的发展战略,但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也存在一些困难。与京津冀“自上而下”的区域发展模式不同,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程度高,因而粤港澳更可能是“自下而上”推动的多层级城市群空间治理模式。但这种模式不仅对两种制度的创新提出了挑战,区域内城市之间还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11 个区域分属不同关税区,拥有不同法律制度、贸易制度安排以及不同的行政体系。这对“一国两制”的区域治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顶层设计目前相对空白。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前提是消除影响要素便利流动的因素,打破人口流动及分工的制度性障碍,但粤港澳地区内部发展是不平衡的。深圳和广州一直是重要的竞争对手。近几年,香港内地的隔阂越来越深。
香港与内地的融合进程受阻,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经济的迅猛发展,内地市场催生了腾讯,阿里巴巴具有世界影响的互联网公司。但香港无法享受到均等的发展机会和相应的福利。
香港与内地的教育体制还不统一。深圳是大湾区内的科技创新之都,但其高等教育资源比较有限。这点香港的高等教育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无法也不易满足深圳发展的要求。
4 掘金粤港澳大湾区:聚焦四大产业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焦湾区经济,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针对国家发展的规划和相关城市的发展纲要,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掘金粤港澳大湾区:
4.1 现代服务业:立足前海深港、深圳湾和大鹏湾
区域上立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湾和大鹏湾。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围绕陆海资源统筹,高标准加快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湾总部基地、大鹏湾国际生态旅游区、国际生物谷等建设,不断强化福田、罗湖、南山商务中心功能,着力打造盐田、宝安、坪山中心区和大空港、北站商务区、光明门户区、大运新城等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形成片区协调互动的湾区经济发展形态。
4.2 湾区物流业:打造21世纪丝绸之路物流枢纽
湾区的物流枢纽应该是依托深圳亚洲最大陆路口岸和海港、空港、信息港三港联动优势,着力增强航运、贸易、金融集聚辐射功能。加强与东盟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吸引国际合作机构落户。完善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网络,进一步提高国际中转比例,培育发展邮轮经济、游艇产业等高端航运服务业,提高港口经济附加值。提升新航站楼综合服务功能,推动空港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国际会展业和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
4.3 对外贸易:注重服务贸易并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更加注重服务贸易和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也要求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输出产品的同时,更加注重输出资本、技术、管理、服务和品牌。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7年服务贸易出口目标490亿美元。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实现利用外资58亿美元。
4.4 基建:推动湾区深港客运、口岸、边境开发等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湾区基础设施建设。面向亚太,立足全国,加强与周边地区协作。加快广深港客运专线、莲塘/香园围口岸、深圳河治理四期等跨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落马洲河套等边境地区合作开发。深入落实CEPA、ECFA 和粤港服务贸易自由化政策,加强深莞惠合作,推动深茂铁路、深中通道、穗莞深城际轨道、赣深高铁等项目的规划建设,打通区域战略通道,形成湾区经济发展联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