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港人用古道热肠为“经济动物”正名
2010-12-28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黄福荣、曾敏杰,2010年,这两位香港义工以生命谱就动人乐章,他们的默默付出与无私大爱为香港乃至神州南北所传诵。而两人的不幸罹难,不仅让人们重新认识到的是一个充满关爱和崇尚文明的香港社会,亦进一步激发这座城市对义工精神的薪火相传。
今年4月青海玉树地震发生时,正在当地筹建孤儿院的香港普通市民黄福荣(阿福)为救人而遇难。人们说,他的高尚不仅在于义举的一瞬间,更在于之前多年奔走内地,行善布施。特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赞他是“香港的光辉榜样”,市民称他为“香港之子”。
同样是惦念玉树的儿童,10月末,生于香港、立业于北京的曾敏杰前往灾区给孩子们运
送过冬物资,途中遇车祸身亡。在12月5日的“国际志愿者日”,曾敏杰因生前一直热衷儿童公益事业,并长期投身义工工作,获颁“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特别奖”。
曾敏杰
资料图: 黄福荣。 中新社发 冯昶 摄
为找寻港人的精神家园,亚洲电视今年首办的“感动香港十大人物评选”,入选者中亦不乏服务于长者、灾民或戒毒青少年的义工。作为首席评委的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表示,这些人让他体会到香港社会最可贵的一面。
常有人说,香港是金钱至上的商业化社会,港人是经济动物。古道热肠的“阿福们”却以行动诠释了友爱、互助、奉献的义工精神和公民社会理想,打破了外界对港人群体的脸谱化印象。
而根据香港社会福利署统计,现时香港登记参与义工服务的机构达2100间,登记义工人数超过92万。来自非牟利机构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的数字显示,2009年香港义工服务总时长为8700小时。
香港义工局总干事钟媛梵告诉记者,除有40年历史的义工局外,社福署及青年协会等机构均致力于从小培养香港市民对义工的认知与参与。
很多香港青少年通过社福团体、制服团体和社区中心等渠道加入义工行列。新高中学制下,“其他学习经验”的增设亦为鼓励学生参与义务工作。事实上,每逢周六,中小学生和市民为慈善团体“卖旗”募款,已成为香港街头一景。
香港大学公民社会与治理研究中心陈祖为教授此前主持的一项调查显示,香港义工较年轻,收入较高,学历较佳,逾四成受访者具大专或大学以上教育程度。
他对中新社记者表示,发展义工有利节省政府资源,促进公民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公民义工参与度越高,表明公民社会发展越成熟。
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黄洪教授指出,义务工作是市民群体自下而上的自愿自发行为,义工精神是利他与利己的结合。义工经历会使参与者反思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建立关怀、互助、和谐的社会。
回望今年香港大事,马尼拉人质事件发生后,无论是对被劫持者的祝福与支持,还是在文明的轨道内表达情绪,都让人看到港人彼此间的关爱与团结。
为建设一座“义工之城”,未来义工局会继续在企业、学校及退休人士中普及义务工作,吸纳不同阶层和行业的市民投身义工行列。钟媛梵指出,现时香港义工参与率尚低于英国、加拿大等地,但未来10年预计会有大幅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