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 大湾区

深圳扩容“都市核心区”从何而来?

2021-06-2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6月9日,未来5年乃至15年的规划发展蓝图——《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以下简称《深圳十四五规划纲要》,详见深圳市发改委官网)。这是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出台后深圳颁布的最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形成“三个五年”一体安排、滚动推进的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

这部《规划纲要》信息量极大,共有十篇十九章,达到6.7万字。在媒体报道之后,以下内容引起了深圳市民极大关注——

优化“多中心、网络化、组团式、生态型”空间结构。实施点轴网络式联动、分区差异化发展的空间策略,构建“一核多心网络化”的城市空间体系。推动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将宝安、龙华、龙岗区的8个街道纳入都市核心区。构建位于城市外围区域的多个综合性或专业化市级服务中心,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现代化新城,形成布局相对均衡、功能差异化分工协作的多中心空间格局。

这里有多个关键词: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以及“一核多心网络化”。而扩容所涉及的新安等8个街道也成为市民热议的对象。那么,“都市核心区”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范围和调整意味着什么?

QQ截图20210621140812.png

一、“都市核心区”源于“中优”战略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内容是放在第6章“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综合承载力”的篇幅之下,其纲领性的表述是: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规划、建设、管理和生产、生活、生态等各个方面,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强化城市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高密度超大城市高品质发展路径。在“扩容提质”之前还有这么一段表述——

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战略。提高“中优”程度,聚焦发展现代金融、科技创新、专业服务等核心功能,打造多功能融合的城市活力中心。加快“东进”步伐,以更大力度推动发展要素和城市服务功能东进,提升东部发展能级和引领带动作用。强化“西协”力度,优化西部向湾格局,带动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推进“南联”深度,深化深港协同发展,携手香港共同在大湾区建设中发挥极点带动作用。加大“北拓”强度,集聚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等发展要素,拓展深圳北部产业腹地和战略纵深。

可以看出,实施“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实际上是“中优”的需要,即要在都市核心区强化现代金融、科技创新、专业服务等核心功能。这对于总面积超过22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450万的8个原关外街道来说,意义非同寻常——因为标准已经全然不同,这就如同将布吉、南湾和南山、前海并列在一起,直观感受有多大,意味着提升的空间有多高,这的确是重大利好。

二、“中优”旨在增强核心引擎功能

关于“中优”的论述最早见于2018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根据当时的表述说明,“中优”主要在于特区本身的需要。但随着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和8月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意见的颁布,“中优”的功能必须大幅提升。其含义是,深圳要在大湾区发挥核心引擎功能,必须将核心引擎做强做优,否则就难以起到带动和辐射作用。这在今年4月27日开幕的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上有更为鲜明的体现。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

增强核心引擎功能,建设枢纽型城市,强化深港澳一体联动作用、重大平台引领作用、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坚持立足市域,做强做优中部都市核心区,提升东部发展能级,优化西部向湾格局,推进南部对港合作,拓展北部发展腹地,推动各区强化功能、彰显特色。坚持面向全省,加快深圳都市圈规划建设,创新完善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显然,这是站在大湾区和深圳都市圈的高度来定义“中优”,剑指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三、核心引擎中的核心在这里

6月11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深圳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公示读本(以下简称《总体规划公示读本》,详见深圳市规自局官网),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草案公示时间为2021年6月11日-7月10日。正是在这一公示读本里,对“一核多心网络化”进行了详细披露。这正是解读《深圳十四五规划纲要》最好的一把“钥匙”。

《总体规划公示读本》在“构建城市开发新格局”明确写道: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以山水林天湖草海为基底、生态廊道为屏障、复合交通骨架网络为支撑,延续多中心、组团式的空间结构,形成“一核多心网络化”的城市开发新格局。

一核:都市核心区

以福田、罗湖、南山和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为基础,将宝安区的新安、西乡街道,龙华区的民治、龙华街道,龙岗区的坂田、布吉、吉华、南湾街道等区域纳入都市核心区范围,促进都市核心区扩容提质,承担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成为集中体现深圳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化功能的中央智力区、中央活力区。

多心:多个城市功能中心和城市功能节点

打造12个城市功能中心,推动市域范围布局相对均衡功能差异化分工协作的多中心空间格局,培育12个城市功能节点,承担所在片区的商业、文化、教育、医疗公共服务功能。

网络化:空间网络联系

促进全市各城市功能中心和城市功能节点之间各类资源要素高效便捷流动。

《总体规划公示读本》显示,原有深圳“都市核心区”并不等于原特区内区域,而是福田、罗湖、南山和前海所组成的区域。按照《深圳十四五规划纲要》,这次扩容到新安等8个街道。

据此,深圳全域内确立了12个城市功能中心,分别是福田中心、罗湖中心、南山中心、前海中心、龙华中心、宝安北中心、光明中心、平湖中心、龙岗中心、盐田中心、坪山中心、大鹏中心。其中,前5个中心位于“都市核心区”,堪称核心引擎中的核心。而这次纳入8个街道进入“都市核心区”也表明,这将是一个渐进的逐步推进的一个过程。

12个城市功能节点分别是蛇口、西丽、坂田、布吉、机场东、松岗、石岩、观湖、横岗、坪地、坑梓、新大—龙岐。其中,前4个城市功能节点位于“都市核心区”内。

四、“南山+前海”分量更加吃重

需要注意的是,在公示读本中,在深圳全域创新空间格局中红圈所显示的“南山+前海”区域为“综合性创新核心区”,是全域创新空间格局“1+7+N”的龙头。

在《深圳十四五规划纲要》里,再次提到了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和前海合作区的“双扩区”,具体表述是——

建设更加开放的自贸试验区。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扩区,探索全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推动前海合作区扩区,实施新一轮前海总体发展规划,建设国际化城市新中心。

以上“双扩区”以及前海中心、前海两个城市功能中心的确立以及“南山+前海”“综合性创新核心区”的加持,使得南山+前海的分量更加吃重。而根据广东省商务厅发布的《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拟在前海设立海上客运码头(含直升机起降点)和对外开放口岸,开通港澳直达航线的构想就证明了这一点。

五、“三个深圳”折射历史性变化

根据《深圳十四五规划纲要》和《总体规划公示读本》,从小到大,深圳概念和内涵至少有了三个维度。深圳经济特区创立迄今41年,作为深圳人,应当知晓这一根本性变化。

一是深圳“都市核心区”概念,包括福田、罗湖、南山和前海所组成的区域以及这次新纳入的新安等8个街道,这堪称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中的核心;二是深圳经济特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概念,这就是“双区叠加”;三是深圳都市圈“一主三副”概念,“一主”即是由深莞惠大都市区构成的都市圈主中心,深圳、东莞、惠州全域组成的深圳都市圈主中心,“三副”是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都市区、河源都市区组成的都市圈副中心,以上“一主三副”推动形成中心引领、轴带支撑、圈层联动的发展格局。

相关:深圳
来源: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微信告知。YGA.cn 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YGA.cn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公众号【湾区城市群】或和作者YGA.cn (无注明来源的,YGA.cn 保留追究责任权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