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引才”向“环境、文化聚才”转变 深圳未来5年将引逾百万青年人才
2021-05-26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刚刚结束不久的深圳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如何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记者近日从深圳市人才工作局了解到,深圳将通过打出人才政策“组合拳”,全方位构建一流人才生态,着力打造全球智汇深圳样本。
“迭代升级”构建城市聚才新格局
近年来,深圳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先后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及“鹏城英才计划”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法规,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人才来深创新创业。目前,全市全职院士61名,高层次人才超1.9万名,留学回国人员近17万名,成为经济特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全面铺开、纵深推进,深圳人才政策也需“迭代升级”。接下来,深圳将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推进人才对外开放,大力推动从过去的依靠政策比较优势吸引人才向依靠优良的环境和文化集聚人才转变,逐步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城市聚才新格局。
据了解,通过营造更加良好的人才环境,未来5年,深圳将聚焦重点产业和民生领域,吸引集聚100名左右杰出人才,100个左右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10000名以上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精尖缺人才,100万名以上各领域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努力把深圳建成天下英才向往之地和筑梦之城。
“揭榜挂帅”树立全球引才导向
作为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在人才政策探索上也被寄予了厚望。《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制度。
此轮人才政策“组合拳”将树立全球引才导向,着力推动世界一流人才加快集聚。比如,建立健全科技关键技术项目悬赏制,吸引全球人才“揭榜挂帅”;建立顶尖人才引进“一事一议”制度;依托重大载体平台整建制、团队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支持校企联合建立实验室,靶向引进全球高精尖缺人才;面向全球打造“下一站,深圳(SHENZHEN NEXT)”全新人才工作品牌,吸引全球人才将深圳作为实现梦想、价值的理想地。
同时,以更大力度推进国际人才管理改革,切实提升人才在深工作生活便利度。比如,进一步优化人才签证政策,为更多符合条件的外籍人才办理人才签证,提升其来深投资创业、讲学交流、经贸活动等方面出入境便利;进一步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许可审批流程,为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提供便利;放宽境外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限制;推广前海人才跨境执业资格互认至全市范围,实行服务产业需要的港澳专门专业人员备案执业机制。
在扩大开放上,此轮人才政策“组合拳”将大力促进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比如,探索创设具有深圳风格的国际学术期刊品牌;推动成立世界知名高校深圳校友联谊组织,吸引全球优秀学生来深学习交流;支持前海创设世界卓越青年科学家论坛;推动开源社区布局,形成面向全球人才的开源开放生态环境;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创宜游的国际人才街区等。
“破除四唯”由“以帽取人”转为“以岗择人”
40多年来,市场化是深圳始终充满活力的奥秘所在。“市场”不仅决定着生产资料和创新要素的配置,更给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提供了公平、开放的竞争空间和环境。
未来,深圳将进一步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突出用人主体作用和市场激励导向,重构人才分类评价激励体系,不再向人才发放“帽子”,由“以帽取人”转为“以岗择人”,由支持“帽子”转为支持“岗位”。
“‘帽子’一戴、终身不摘,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去掉了‘帽子’逻辑,更加与国际接轨,核心理念可概括为‘城市礼遇看成就、岗位评聘论水平、政策待遇看贡献’。”市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据了解,此轮人才政策“组合拳”将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构建“能力+业绩”的人才评价体系,分领域分赛道评价高精尖缺人才:
在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竞争性领域,突出市场认可、市场评价,以人才市场价值、经济贡献为主要评价标准。通过粤港澳大湾区个税优惠、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等市场激励方式予以支持;
在非竞争性领域,突出以事择人、人岗相适,赋予科研、教育、卫生健康、文化体育等领域用人主体更大自主权,支持其设置特聘岗位,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采取小同行评审、专家主审等方式,自主评价聘用高精尖缺人才,实现“谁用谁评价、谁用谁管理”“岗位评聘论水平、政策待遇看贡献”,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能动性。
“施展拳脚”搭干事平台强聚才“磁场”
有调查显示,吸引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首要因素,不是薪酬待遇,而是发展空间。哪里可以更好地干事创业,哪里就是人才主场。
深圳注重以“干事创业”增强引才“磁场”,人才平台的承载力不断增强、人才落脚支点不断抬升。
在释放重大载体平台的引才、聚才效应方面,深圳将加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落地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标准规划建设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重大平台。加快鹏城实验室建设,积极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集群,勇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第一方阵。高质量推进深圳国家高新区建设,以“一区两核多园”为主阵地,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带动优势突出、竞争优势明显的创新产业集群。
在发挥优质科创资源的用才、留才机制上,深圳将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计划,完善长期稳定持续的投入机制,创新大科学计划的组织、运行机制。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深圳路径,聚焦重点领域“一技一策”解决“卡脖子”问题,支持头部企业和战略科研平台组建创新联合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攻关专项体系。深化科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非竞争性拨款、竞争性拨款“双轨制”,建立事后奖励、科技悬赏等创新投入方式,完善科研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
“深爱人才”打造天下人才归心之城
要营造引才的良好环境,住房、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始终是深圳人才政策关注的焦点。此轮人才政策“组合拳”也不例外,将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保障力度和广度,增强人才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透露,在人才安居方面,深圳将加快完善“4+2+2+2”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具有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符合我市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紧缺人才,可按规定享受租住和购买人才住房优惠。对于高精尖缺人才,将建立人才住房封闭流转制度,规划建设一批高品质人才住房,以更大优惠力度租售。
教育医疗方面,高标准办好学前教育,加大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加快推进高中园建设;在国际化社区和国际化企业聚集的重点片区也将配置国际化名医中心或门诊部,为国际人才提供预约诊疗和外语服务等。值得一提的是,特聘岗位奖励将向基础教育、卫生健康领域倾斜,每年投入这两个领域的经费额度各不低于当年特聘岗位经费总额的20%,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医疗资源供给。
此外,深圳将积极搭建人才科技企业产品供需对接平台;对符合条件的博士给予生活补贴;实行“鹏城优才卡”一卡通,为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生活保障、文化休闲等全方位服务。这些措施都体现了深圳“深爱人才、圳等您来”和“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城市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