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大手笔构建“双六十”住房保障体系
2019-12-11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原先我们住的是酒店,9月份才搬到时尚品牌产业园的公寓。”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员工何书荣告诉记者,今年年初刚到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那会儿,还有些心理落差。如今,看着周边环境一天天变化,配套不断完善,越发有归属感了。
“住得舒心,才能工作安心”
位于深汕合作区鹅埠片区内的时尚品牌产业园于今年9月27日正式开园,这是该区高质量发展三年(2019-2021年)行动计划中重点建设平台项目之一,园区集研发办公、公共服务、生活配套等功能于一体。何书荣所入住的公寓就位于其中。
“住得舒心,才能工作安心。”何书荣说,刚来的时候,他们在酒店办公,人员进出嘈杂,入住公寓宿舍后,家的感觉更明显了,心里才更踏实。
华阳国际设计集团工程师吴剑锋也感同身受。今年9月,吴剑锋被公司派驻到深汕合作区工作,他说,当时的房源多为村民房,居住条件、配套较为简单,最终他也选择了可以拎包入住的时尚品牌产业园的公寓。
成为深圳第“10+1”区一年来,伴随着产城并进的快速发展,投身深汕合作区建设发展事业的政企职工大幅攀升,一时间,居住问题成为了当前人才引进的重中之重。为了更好的推动新城建设,区里的广大干部职工首先需要安居乐业,在该区的公共住房——创业村小区,自去年12月交付使用以来,区里的广大干部职工已实现入住。入区企业职工的住宿也正随着如今配套公寓的陆续推出逐步得到缓解,今年11月,由区属国企——深汕投控集团投资建设的深汕合作区首个企业配套商住公寓——开元大厦正式投入使用,据悉,该小区两栋宿舍楼将提供给深汕合作区落户的企业。
住有宜居,心有所安。吴剑锋说,配套公寓解决了新城开拓者们的住宿需求,但从长远来看,要留住大家的心,还需要住房保障等政策支持,才能更好地让人才扎根深汕。
首个公共住房项目有望明年封顶
吴剑锋的期望并非奢望。市委六届十二次全会提出大力建设公共住房,打造先行示范区“民生幸福标杆”。作为深圳第“10+1”区,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管委会按照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指示,在全面履职元年,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重大战略机遇,坚持改革创新,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全面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为了落实住房保障,让人才住有所居,11月底,深汕合作区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明确全区“住房供应总量中市场商品住房占比40%,公共住房占比60%(人才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各占20%)”。
根据深汕合作区住房规划,至2022年,将建设住房约7万套,其中保障性住房3.75万套、商品住房2.89万套;至2025年,建设住房约14万套,其中保障性住房8.47万套、商品住房6.04万套;至2035年,建设住房约40万套,其中保障性住房23.84万套、商品住房16.28万套。
“深汕合作区的公共住房在地段、配套、环境等各方面都可与同类商品房相媲美,甚至在建筑品质上有所超越。”区住房建设和水务局负责人说,深汕合作区在当前起步创业期就拿出大批优质土地用于建设公共住房,就是要“为人才建好家”、“建好房,等人才”。
“安居”是“乐业”之本。今年以来,深汕合作区共有4个公共住房项目同步加快建设,分别是深耕村、深颐村、深乐村和海逸村,两年内将陆续投入使用。
作为由深汕合作区区属国企建设的首个公共住房项目,深耕村项目有望在明年六月全部封顶,建成后将满足近万人的居住需求。项目EPC总承包方的中铁建设集团华南区深圳公司执行总经理李延昌介绍,深耕村的设计、建设精益求精,结合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将社区安置于南门河、边溪河两侧,同步营造绿植庭院、健身场所等宜居空间。目前深耕村住宅室内精装设计已“出炉”,有现代岭南和极简两种风格,正在进行样板间装修,装修品质将不亚于同等类型商品房。
探索住房保障“深汕方案”
解决住房问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住有宜居”是深汕合作区对深汕人的庄严承诺。作为深圳的一块“飞地”,深汕合作区也被视为一块绝佳的政策“试验田”。
据了解,深汕合作区将大力健全土地供应制度,加大居住用地供应力度,优先公共住房用地供应,规定公共住房用地面积占比居住用地供应总量要达到60%,公共住房建设面积占比居住建筑总面积也要达到60%。这被称作深汕住房制度的“双六十”模式。
“我们将深刻领会深圳市委、市政府全面深化住房制度改革要求,构建分层次、多渠道、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一批人才住房,打造吸引人才的‘挺拔梧桐’。”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表示,作为创新发展、先行先试的深圳新区域,深汕合作区有义务更有责任在住房制度改革方面率先进行探索和实践,希望用改革的办法、创新的思路,建立健全系统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为深汕人建好家,也为深圳建立房地产市场发展长效机制提供创新性的“深汕方案”,努力将深汕合作区打造成为“产业高地、成本洼地、生活福地、人文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