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建筑不达标将一票否决,深圳发布无障碍城市战略
2019-12-04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2019年12月4日讯 12月3日是第28个国际残疾人日,《深圳市无障碍城市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下称《规划》)正式公布,首次提出“无障碍城市战略”和“身心障碍者”概念。据悉,这是自去年出台无障碍城市实施行动方案之后,深圳创建无障碍城市又迈出的重要一步。
此外,为提高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每年12月5日将成为“深圳无障碍城市宣传促进日”,举办多种形式的公开活动。
根据《规划》,到2025年,深圳将形成“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到2030年,形成无障碍全产业链和全球无障碍城市建设的“深圳经验”;到2035年,将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无障碍城市范例,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无障碍城市全面建成。
现状
缺乏规划致无障碍设施建设慢且易被侵占破坏
2018年初,深圳市委六届九次全会率先提出创建无障碍城市目标,并于同年11月26日出台《深圳市创建无障碍城市行动方案》。其最大亮点是理念非常创新,从以前仅强调物理空间改善的“无障碍环境”,向集“理念文化、制度规则、器物环境”三位一体的“无障碍城市”拓展,后者是一种多元的、多层次的、立体的建设。
“这种转变,不是为了概念的变化而变化或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来加以调整。”深圳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侯伊莎说,无障碍城市作为一种崭新的城市形态,具有全面透彻的感知、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无障碍环境互联互通系统化、公民所需器物生产使用个性化、服务信息处理及运营智能化等特征,展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
此次《规划》正是在这一理念下制定,将成为指导深圳市无障碍城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称,深圳在全国无障碍发展中始终处于引领地位,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无障碍城市理念和文化尚未完全树立;二是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系统集成不够,由于缺乏总体规划,部分无障碍设施建设进度较慢,部分已建成的也经常被侵占或被破坏,严重影响了无障碍设施的通用性和使用率;三是城市信息无障碍服务和软件支撑落后,如公共场所和交通系统中,无障碍的视觉、听觉、触觉和语音系统仍较为缺乏;四是无障碍产业化程度不高。当前深圳有数万名身心障碍儿童和持证身心障碍者,常住老龄人口已达120万人,但能提供康复服务、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教育培训服务、文化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或企业相对缺乏。截至2017年底,深圳共有身心障碍者康复机构55个,能提供辅助器具服务的机构仅4个,公共图书馆设立盲文及盲文有声读物阅览室才3个;五是无障碍城市建设科研和教育投入不足,目前尚无深圳高等院校开设无障碍设计、建设、管理、服务专业学科。
上述问题的形成,使得相当一部分身心障碍者形成了接受被动救助的思维习惯,简单往返于固定的区域生活圈,难以走出家门参与继续教育培训和发挥自身才能,致使社会参与度较低。
行动
率先探索制定“无障碍城市标准”完善无障碍法律体系
根据《规划》,到2025年,深圳将让“通用设计”理念成为全城市各行各业的共识,为身心障碍者融合社会提供合理便利,形成“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从文化理念、制度和器物三维共建的无障碍城市制度格局基本形成,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无障碍城市制度成效初显。
到2030年,形成无障碍全产业链,《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无障碍目标全面达标,形成全球无障碍城市建设的深圳经验。
到2035年,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无障碍城市范例,增强无障碍建设核心引擎功能,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无障碍城市全面建成。包括面向全球提供安全、包容、普惠、绿色的无障碍公共空间;信息无障碍目标实现,无障碍公共服务达到共享可达、一体化、系统性和便利化;无障碍领域创新能力突出、活力充沛、产业结构优化、要素流动顺畅,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无障碍产业进入国际前沿;无障碍城市治理体系完善,无障碍法律和政策体系健全、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完备;全社会无障碍文明规范形成等。
“《规划》有许多创新性,比如:不仅首次提出‘无障碍城市战略’,从城市发展总体战略的层面,推进无障碍建设,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还首次提出‘身心障碍者’概念。同时,率先探索制定‘无障碍城市标准’及‘信息无障碍标准’,为深圳市、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际国内无障碍建设提供参照标准,引领国际国内无障碍事业融合发展。”侯伊莎说。
记者注意到,《规划》规定,无障碍标准及法规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包括视力障碍者、听力障碍者、肢体障碍者、理解认知障碍者等身心障碍者在内的所有人的信息服务需求,以及信息无障碍新技术的发展空间、未来可能的信息无障碍需求等。
据悉,接下来深圳还将发挥特区立法权优势,率先探索无障碍法制创新,修订完善《深圳经济特区无障碍城市建设条例》。
■政策解读
关键词1 无障碍全纳教育
率先构建无障碍通识教育体系
无障碍全纳教育是《规划》中的重要内容,首先是要提升“随班就读”融合教育质量。目前,因学校资源配置、教师专业局限性等原因,导致部分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混读”“随班混座”。同时,因普通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对融合教育理念认识不足,对身心障碍学生接纳和支持不够,使得部分身心障碍者的受教育权受到影响。将整合资源,为普通学校无障碍改造提供经费支持和技术指导,并在全国打造普通学校无障碍改造与建设标杆。
其次,促进全纳教育发展,这是一种可以有效帮助身心障碍者融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教学方式和途径。再者,将无障碍文化融入全民教育体系。《规划》称,深圳将率先构建无障碍通识教育和无障碍专业教育体系,率先在中小学及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展无障碍通识教育;在职业学校、高等院校中开设无障碍相关专业,倡导高校、科研院所、智库强化无障碍理论与应用研究,为深圳打造国际一流无障碍城市提供高水平、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关键词2 信息无障碍
推进政务信息无障碍发布
无障碍信息是指任何人在法律许可的任何情况下都能平等地、方便地、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规划》提出,不断扩大信息服务的范围,逐步推进政务信息以无障碍方式发布、影像制品加配字幕,支持盲人影像解说等相关产品和服务,鼓励食品药品等产品添加无障碍标识;研究制定视力、言语和听力身心障碍者信息消费支持政策。
扩展特殊的信息识别服务项目,根据相关标准完善站场、枢纽、车辆设施的盲文标志标识、身心障碍者通信系统、语音导航和导盲系统建设;在铁路客运站、汽车客运站、客运码头、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城市公共交通枢纽等场所及交通运输工具上提供便于老年人和身心障碍乘客识别的语音报站和电子字幕报站服务。此外,逐步完善街区、景区等场所语音提示、盲文提示等无障碍信息服务。
完善市政府在线和各政府部门网站的无障碍通道功能,系统设计“政务、公共设施、教育科技、公共安全、医疗健康、交通旅游、电子商务”等信息无障碍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以深圳市创新创业无障碍服务中心为载体,探索平台整合机制,构建深圳市无障碍城市综合服务平台。
关键词3 建筑无障碍
改造身心障碍者已有住房
《规划》提出,按照无障碍规范和法律建改造旧建筑,在家庭中,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关于“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的要求,2022年前重点解决两部分人:一是贫困重度身心障碍者家庭无障碍改造;二是贫困老年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优先安排病残、高龄、独居、空巢、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2020年将居住无障碍推广至所有身心障碍者的无障碍改造。
在社区里,将居住区公共设施无障碍改造资金应列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重点推进居住区缘石坡道、轮椅坡道、人行通道以及建筑公共出入口、公共走道、地面、楼梯、电梯候梯厅及轿厢等空间和设施的无障碍改造。
对公共场所,则对新建、改建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严格监管,加快推进公共场所和设施的无障碍改造,重点改造政府机关、学校、社区、福利机构、公共交通场站、银行、商场、超市、便民网点、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公园、景区等与身心障碍者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增加针对听觉弱势的金融消费人群的助听设备,和针对失语者所需的手语沟通服务等。
“要把居家无障碍作为深圳市无障碍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对新建住宅、小区、福利机构等各类建筑进行无障碍验收,逐步推进无障碍一票否决制。个性化改造身心障碍者已有住房,提供安全、医疗、出行、照料、寻找等‘一键呼叫系统’服务。”《规划》强调。
关键词4 无障碍产业
培育无障碍产品自主品牌
《规划》还特别提出要推进无障碍产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主体、科研院校等开展无障碍技术研究,并给予资助;加大对无障碍研发成果转化资助力度,推动无障碍设计、公益、设备、材料、检测、软件等关键技术环节的创新发展;推进无障碍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终端设备及应用软件的无障碍功能开发与应用;重视开发推广视障和听障信息技术新产品,在读屏软件、语音智能手机、电传打字机等专用辅助产品基础上,开发新产品。
加大对无障碍产品和服务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打造龙头领军企业和智能产品,以及支持无障碍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培育发展无障碍产品自主品牌。同时,加快建立创新创业无障碍服务中心,如依托深圳市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深汕合作区等,建设无障碍产业园区,以及建设深华科技园辅助器具研发创新基地等。
此外,还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支持无障碍产业市场主体来深投资,设立全球研发中心或技术转移机构;对在深无障碍市场主体获得国外市场准入认证的,给予适当资助并加强对外指导服务;支持举办国际性的无障碍产业创新创业大赛,提升深圳市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国际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