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港口

37岁九洲港启动重建

2019-08-15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9.jpg

2019年,珠海九洲港宣布,将启动九洲港口岸客运大楼拆除重建计划并开展前期工作。年接待量500多万人、全国最大的水路客运口岸,将在37岁之际迈入新的征程。目前,九洲港正在加紧建设客运临时旅检大厅,预计2019年底投入使用,新的九洲港客运中心预计于2022年底投入使用。

从1982年正式通航,1998年在内地率先实现夜航,2007年开通香港机场航线,2019年开通深圳机场航线,实现海上航运的公交化运营,九洲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了三十七个年头。

曾经的珠海地标,对外沟通的窗口,靓丽的城市名片,在过去的峥嵘岁月,有过哪些难忘经历?记者分别采访了60后、70后、80后、90后四代九洲港人,他们当中,有的在这里奋斗了整整34年,有的18岁就投身港口建设,每一个人都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每一个人都对珠海的发展满怀憧憬、饱含热情,每一个人都在平凡的岗位,绽放着自己,书写下“青春无悔”的铮铮誓言。

随着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九洲港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当乘客选择大桥作为渡海方式时,九洲港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在珠海建市四十周年之际,规划好下一个十年、二十年,甚至四十年的发展目标,在粤港澳大湾区蓬勃发展之际,以新的业务、优质服务,全力为服务新时代珠海“二次创业”贡献九洲力量,九洲人正以实际行动,回答这份时代的答卷。

60后

余永德 在九洲港工作34年

见证九洲港发展轨迹 希望未来越来越好

1985年,珠海市人民广播电台首次试播,正式对外发出属于珠海自己的声音。

这一年,成立仅3年的九洲港客运码头,迎来了一批对珠海发展满怀憧憬、热忱的青年,21岁的余永德,正是这其中一员。

余永德,九洲港客运服务部客运总监,在九洲港工作了整整34个年头。他的祖籍广东,长在海南。“我1985年1月刚来的时候,水运、码头、客运工作刚起步,没有像现在一样有专业分工,我们所有人都要为客运站场去服务。”

年轻的余永德鼓足干劲,参与了港口起步时的各类工作,干过售票检票、卫生保洁。“当时九洲港附近还比较荒凉,没有路灯,货仓是一个临时铁棚,码头都是通过人力和跳板,人走上去都是晃晃悠悠的。”

当时九洲港的船,从广州借用,一艘船能坐一百多个人,从珠海到深圳要开近三个小时,“从海南来珠海,看到九洲港站场的模样,和想象中落差比较大。”

当时的珠海是一片改革热土,通过九洲港来珠海的人特别多,1982年开通香港航线,1983年开通深圳航线,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九洲港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过程,“那时候一年的客流量二十万左右,由于没有夜航条件,航班下午3点就结束了,和现在比可谓是小巫见大巫。”

“由量变引发质变,珠海对外经贸越来越频繁,九洲港的服务设施也在提升。1993年我们启用了新的客运大楼,也就是现在的九洲港客运码头,自此,珠海的港口客运事业迎来了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刻。”

新客运大楼曾是珠海地标之一

“当时,新的客运大楼是珠海的地标之一,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聊到这里,余永德难掩兴奋,“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中央空调、电子显示屏,用的是玻璃幕墙,码头的液压设备也到位了,在整个珠海投入都很大,香港航线、深圳航线、海上游的船,都更新换代了。”

随着双体快船大量投入运营,香港、深圳航线的旅客快速增长,九洲港迈入第二个发展阶段,这种增速一直持续到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

“从1985年到1993年,城市不断变化。”在余永德的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九洲港附近还是海,度假村堪称“海景酒店”,晚上许多人在岸边游泳,但没过几年,情侣路逐渐完工,九洲港附近填成陆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作为珠海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九洲港也接待了许多重要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明星大腕。“周星驰来珠海拍《少林足球》,他找我们帮他买过票;‘四大天王’应该有三个来过九洲港;还有一些体育明星,比如当时很热门的穆铁柱也来过。九洲港的交通作用还是很重要的。”

1996年,首届珠海航展,70多万观众涌入珠海,九洲港迎来一次“大考”,“航展的客流非常大,许多人来这里坐船,那一天从晚上到凌晨,我们不停地疏导旅客,整个九洲港客运码头挤满了人,一万多人要乘船去深圳,当时的运力还有点跟不上。”

人员往来越来越频密,九洲港的香港航线从早期的每天3班,不断加开,现在已经达到36班次,基本每半个小时就有一班,开航时间从早上8点持续至晚上9点30分。航班实现了公交化的运输模式,日均130班次。

从上世纪80年代整个码头站场仅十几个人,到如今的170多人,码头越建越大,旅客越来越多,但有的东西从未变过。“服务的理念,会更加主动,设施更加科技化,但九洲港人为珠海、为港口服务,以港为家的执念却从未变过。”

立体交通设施分流了航运客流

2017年8月,台风“天鸽”在广东登陆,珠海情侣路发生严重的海水倒灌,九洲港客运码头被淹,受灾十分严重。“我在九洲港的30多年,见过很多台风,但破坏力都没有这么强,直到今天,在码头仍能看见受灾的痕迹。”

在九洲港的这段岁月里,余永德见证过许多时刻,“我们每年都会经历一些台风,有的时候海面风力不大,船也照常通航,但是海底却暗流涌动。当船靠岸的时候,甲板前后、上下颠簸,碗口那么粗的缆绳一下子扯断三四根,有时甚至把系缆绳的缆桩拔掉,但是我们都逐一克服,保证了通航安全、登船安全。”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九洲港的客流量屡创新高,发展成全国最大的水路客运口岸,年接待量突破500万人次。

2018年10月24日,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一桥跨三地、天堑变通途,首班穿梭巴士从珠海公路口岸开上港珠澳大桥,驶过九洲航道桥,桥上车来车往,桥下客船穿梭,碧波万顷的伶仃洋,迎来了最瞩目的时刻,珠海由此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极为重要的交通枢纽。

“九洲港以航运起家,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起步发展,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一个高速发展、逐步成熟的时代。随着航空、跨海大桥、轨道交通等立体交通设施建设,我们的站场已经不完全适应这座城市的对外交通,九洲港又迈入了一个新的起点,这可能是我们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余永德坦言,对于大桥开通,他十分兴奋,也十分紧张,一方面大桥开通是珠海发展的机遇,是每一个珠海人的骄傲,另一方面,大桥分流了航运客流,促使九洲港进行转变,找准新时期自己的位置。

“我们开通了海上看珠海的项目,可以让乘客多角度欣赏大桥、感受珠海,也开通了深圳机场航线,国内航班的客流正在快速增长。”在他看来,37岁的九洲港正值壮年,正以一种积极的姿态迎接转变。

问到他最大的心愿时,余永德说:“我希望新建成的九洲港,在未来接棒者的努力下,能为旅客提供最好的服务,为珠海提供最有力的支持,让九洲港无愧于‘珠海名片’的称号。”

70后

陈学刚 在九洲港工作26年

为每位旅客留下最好的服务

37年间,有许多人来到九洲港,在这里度过青春,在这里成家立业。1993年,年仅18岁的陈学刚来到珠海九洲港,他环顾港湾,新建成的九洲港客运码头十分醒目,“对我来说,这就是一个希望之港,我把我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都给了她。”

陈学刚,九洲港的客运服务部副经理,如今已经在九洲港奋斗了26年,他皮肤黝黑,海风的侵袭,在他脸上留下了属于港口人的痕迹。

售过票、做过调度,站场上的活轮了一遍,在不同的岗位历练,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九洲港的口号是“以港为家,爱岗敬业”,在陈学刚看来,“敬业”是九洲人的灵魂。

作为一名“老九洲”,陈学刚把每一个岗位,都当成一个教室,每一位同事都成了老师,干一行、学一行、吃透一行,“旅客会记住九洲人做的事,每一处细节、每一次服务。”在他眼里,港口的服务人员不同于其他服务行业,要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唯有旅客安全地迈入船舱,这份信任才真正地交付。

陈学刚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1998年的一天夜里,有一位腿脚不便的阿婆独自在码头,准备从旅检大厅走到登船口,当天的风很大,海上的浪急,登船踏板摇摇晃晃,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危险,正在值班的陈学刚看见了这个颤巍的身影,当即俯下身子,把老人背了起来,起初阿婆还在推阻,但年轻的陈学刚二话不说,从室内穿过连廊,把老人一直送上船,直到找到位置才把她放下来。

阿婆当场就哭了,“我没想到她会哭,她的眼睛里噙着泪,我当时就很感动,其实我只是做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做了一件每一位九洲人都会做的事情。”

对他来说,“爱岗敬业”不仅是口号,“我觉得九洲港是爱的港口,如果问问经常乘船的旅客,他们是能感受到我们的服务的,爱已经融入到我们每一个微小的举动里。”

80后

张静 在九洲港工作12年

与船票打交道 平凡岗位炼出使命感

张静是老九洲人了,从青涩的票务新人,到如今担任票务服务部票务主任,她和九洲港的船票足足打了十二年的交道,她说,票务部门可能是九洲港近十年来,变化最大的部门。

“从最初的纯人工售票,到后来的人工电子相结合,再到现在的网络售票,这是一个时代的发展。”在张静的眼里,票务工作从来不只是售票,随着乘客的要求越来越高,九洲港票务工作的服务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张静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

在机场航线,曾经有一个台湾旅行团的小朋友发高烧,在检验检疫没有通过的情况下,不能跟团回台湾,“带着孩子的是一个妈妈,我们的工作人员一直陪着她、安慰她,告诉她九洲港会在第一时间帮她们改签机票,尽快回到台湾。”

“第二天,小朋友的高烧终于退了,我们第一时间找到航空公司,请求特别帮助,经过一番协商,反反复复地沟通,终于以最快的速度,帮她们改签了最近地回台湾航班。”张静高兴地告诉记者,这对母子回到台湾以后,寄了很多特产并写了一封感谢信给九洲港工作人员,“许多年轻的新人,在读完这封信后,感受到了那种平凡岗位的责任感、使命感。”

台风“天鸽”登陆珠海前夕,九洲港处于面对台风的第一线,而票房又是一线中的一线。“当天最后走的是售票主任,刚踏出去,海水已经到了脚踝。没踏两步,水位已经升到膝盖的位置。”

海水灌进了屋里。紧急关头,机房的工作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完成了所有数据的备份。这些资料是多年的心血,是整个九洲港宝贵的资产。”台风后的第一天完成港口清淤,第二天下午蛇口航线恢复通航,第三天全面恢复网络售票。

“九洲精神是什么?敬业、责任,这些对我来说十二年未曾改变过,是感受越来越深刻的精神。”“重建的九洲港,房子是崭新的,但那颗九洲人的心,却永远都不会改变。”张静说道。

90后

林雅桢 在九洲港工作3年

在九洲港有像家的温暖

“九洲港是珠海的城市门户,在这里工作我很自豪。”2016年,大学毕业的林雅桢进入九洲港工作,现在是九洲港人事行政部职员。

林雅桢大学是英语专业,刚到九洲港时,她是一名一线的售票员。“九洲港是全国最大的水路口岸客运站,集合了海陆空运输,又是珠三角的一个交通枢纽,商务旅客和外国旅客的比例很大,很多时候需要用英语来沟通。”

“在这里工作很舒服,有像家一样的温暖。”三年前,林雅桢大学毕业,刚到珠海,住在员工宿舍,因为家人不在身边,自己生了病,同事知道后,竟然马上来宿舍照顾她,“这种温暖,从我进入九洲港,就一直能感受到,对旅客、对同事,始终如此。”

年纪尚小的林雅桢,从那时开始认定,九洲港不仅是她工作的地方,也是她的“娘家”,是为她遮风挡雨的地方,也是自己要为之奉献的地方。

2017年,九洲港遭遇自建成以来,最大的一次挑战,台风天鸽席卷珠海,九洲港惨遭重创,刚入职一年的林雅桢被眼前的一切惊呆了,前一天还是完整的码头变得面目全非,工作台、检验设备悉数被毁,玻璃幕墙、招牌标识掉落满地,码头设备、液压装置,曾经熟悉的一切,全都在一夜之间没了。

“我负责统计资产受损情况,在断电的情况下,只能手写清点受损资产,我还保存着那些资料,到现在闻起来还有淤泥的咸腥味。”灾后重建时,九洲港组建了一支150多人的救灾队伍,“我们有一个目标,把已经被毁的九洲港,变回原来的模样,最后我们真的做到了,身处其中真的非常感动。”

王雪瑶 在九洲港工作8年

香港航线“海姐” 被称为“珠海名片”

王雪瑶,高速客船上的乘务员,工作和飞机上的“空姐”类似,所以她也被乘客称作“海姐”。

2011年到九洲港时,她是一名香港航线的乘务员,伶仃洋毗邻外海,有时海面风浪很大,“刚来时候经常晕船,大概有半个月时间,就慢慢习惯了。”对于新乘务员来说,她们不仅要克服自己的晕船,有时候自己还颠的“七荤八素”,还要照顾其他晕船的乘客。

王雪瑶回忆,在她刚入职的时候,碰到过一次大的风浪,至今记忆犹新。那天她负责的最后一班船在返航途中,风力突然加大,海浪汹涌起来。“感觉窗外都是海水,看不到任何东西,船是直插入海里再浮起来,坐在位置上都坐不稳了。”“海姐与乘客之间,不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有的时候我们就是乘客的家人,乘客有所求,我们有所应,乘客有难处,我们要帮助,像家人那样,用心去照顾。”

“海姐”作为海上客运的门面,被许多人称为“珠海城市名片”,王雪瑶来到这里八年了,“我觉得珠海的海姐们都很亲切、温柔,又爱笑,很像珠海这座城市,开朗又包容,把乘客当做家人,不会有距离感。”

相关:九洲港 珠海
作者:网络综合 来源:网络综合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微信告知。YGA.cn 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YGA.cn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公众号【湾区城市群】或和作者YGA.cn (无注明来源的,YGA.cn 保留追究责任权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