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自由行

不赌也精彩 漫步澳门历史城区忆往昔

2012-07-13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导语】:连结众多广场空间及历史建筑的“澳门历史城区”,2005年7月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城区的人文、生活及建筑,充分反映中葡文化和谐共融的特征,是成为世界遗产的重要因素。


  1、妈阁庙:中葡文化融合起点

  妈阁庙前地是葡萄牙人最早登陆澳门的地方,正是中葡文化融合的起点。我们就从这里开始,与大家一起发掘城区每个有趣的角落。

  妈阁庙前的葡式碎石与妈阁庙中式设计成强烈对比,正好体现中西交融的特征,因此不要放过拍张照片纪念。进入庙内,可以求支签、买道平安符,以及欣赏遍布庙内的石刻。大小石刻是几百年间文人雅士留下的题词,粗略统计有30多处。返回入口大门右侧,还有一块有400年历史,刻有古代海船图的“洋船石”。 到山腰去,必定经过一个圆形石拱门,相传走到这里若触碰一下拱门顶部,良好姻缘将至,不妨一试。


 
  2、港务局大楼:澳门唯一的阿拉伯建筑

  在地标妈阁庙附近,有条街道俗称“万里长城”,既无长城之长,也无长城之雄,眼见的与一般街道无异。原来当年葡萄牙人在澳门筑起城墙,现今已被拆毁,早就了无痕迹。对面一座1874年建成充满阿拉伯风情的建筑物,当年是兵营,由印度来澳的摩尔士兵驻守,现称港务局大楼,俗称“水师厂”,名称来自清朝时人们对海军的惯称。这幢两层高的建筑,最大特色是外墙柱窗为穆斯林式穹顶,整个回廊被伊斯兰式尖拱环绕,配合通花围栏,甚具阿拉伯的建筑风格。

  港务局大楼为办公地方,并不对外开放,但仍可以走进回廊,若黄昏到此一游,还可欣赏到落日余晖洒落在大楼黄色的外墙,完全发挥暖色调的和谐效果。

  港务局大楼昔日向渔民提供风球讯号,今日已淡出港务的功能。想了解澳门旧日渔港故事,可前往不远处的海事博物馆,这里陈列了十多艘葡萄牙传统船只、中式帆船、内港鱼栏等模型,展现昔日澳门渔民生活,反映澳门历史与大海之间的密切联系。
        3、郑家大屋:最具规模的大宅建筑群

  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由众多教堂、庙宇、大楼、遗址、炮台、广场等组成,唯有郑家大屋及卢家大屋同属住宅,多年来傲立于民居中,一砖一瓦承载历史风霜。当中又以占地约4千平方米的郑家大屋规模最大、装潢最气派。郑家大屋位于澳门龙头左巷,是一座岭南风格院落式大宅,在中式建筑风格上配合西式装饰,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特色。郑家大屋除了极具历史价值外,其建筑艺术更是澳门仅存的清代民宅院落的最佳代表作。

  郑家大屋是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他在这里完成重要着作《盛世危言》,提出富强救国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想多了解《盛世危言》所言何物,可到不远处的何东图书馆 (岗顶前地) 借阅。

  澳门的世界遗产景点高度集中。郑家大屋附近就有昔日葡萄牙人聚居之处阿婆井前地、圣老楞佐教堂以至港务局大楼和妈阁庙。小小的空间已经令人体会到中西方宗教的包容,以及中、葡人共处的可贵,处处流露澳门中西文化共融的魅力。


 
  4、亚婆井前地:孕育澳门葡人文化

  炎炎夏日,令人想到水的清凉。以前的人爱取冰凉的井水使用,令人去尽暑气,但现今再难在澳门找到一口井了。亚婆井前地以及塔石艺文馆等地仍保留原有的古井,但因澳门现已不倚靠井作为水源,故只保留井的外貌。

  传说明朝时期一位婆婆在此地造了口井,方便居民汲取饮用,故称亚婆井。亚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lilau),以前是澳门主要的水源,因此成为葡萄牙人在澳门最早的聚居点之一。昔日葡萄牙式建筑依然保留着,与中国近代着名思想家郑观应的大宅遥遥相对,体会中西两种相异文化和平共处的特色。澳门葡人民谣说:“喝了亚婆井水,忘不掉澳门;要么在澳门成家,要么远别重来。”可见本地葡人对亚婆井具有深厚的感情。亚婆井一带现被评定为历史建筑群,称为亚婆井前地。四周的南欧风格建筑物及两株百年老榕树保留至今,令这里存着一份古韵。

  当您走过妈阁庙,不要忘记到只有约10分钟步程的亚婆井前地逛一逛。若想找寻这口古井,则要步行到斜巷尽头。附近除了有尚在修葺中的郑家大屋,还有建于16世纪中叶,被喻为中国最古老教堂之一的圣老楞佐教堂,都是“澳门历史城区”的宝贵建筑物。



  5、圣老楞佐教堂:见证中西文化共融

  中国人做事讲求“顺风顺水”,但求一齐平平安安。历史悠久的圣老楞佐教堂又名「风顺堂」,教堂内设立的风信旗杆,为当时主要靠风力行驶的葡萄牙帆船提供重要指标。风顺是“风信”粤语谐音,此名一出,让教堂更具有中国化的亲切意味。

  祭坛内供奉为罗马教会殉职的圣老楞佐 (S. Louren?o),他因使用大量教会财产帮助穷人,激怒了总督而赐予火刑殉职。他的事迹却感动了许多参议员,立即皈依真教,加速了罗马城的归化。

  圣老楞佐教堂与妈阁庙距离不远,却在短小的路程中看到葡萄牙人航海主保和中国海神的前后呼应,见证了西方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共融,领略澳门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

  教堂邻近南湾及西湾,是拍拖的热点,情侣在海风轻揉的提畔漫步,最是浪漫。现在沿海改建为南湾湖,又有另一种优雅。附近众多酒吧食店,不单止适合情人前往,更是一众良朋或家庭好去处。吃一顿印度、意大利或法国菜,然后欣赏五光十色的激光音乐喷泉,拥抱澳门独有的轻散情怀。


 
  6、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天主教“少林寺”

  岗顶可以说是澳门重要建筑群中热点地带,岗顶剧院、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圣奥斯定堂,加上藏有珍贵古籍的何东图书馆,形成一个巍峨庄严的建筑群,更是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重要的组成部份。

  访澳旅客可能会忽略到圣若瑟修院一游,这座修道院专门培育赴中国及东南亚地区传道的神职人员,可谓春风化雨,堪称天主教“少林寺”,对澳门成为圣名之城影响颇大。与修道院毗邻的圣堂,规模仅次于当年的圣保禄教堂,即现今的大三巴牌坊,因此圣若瑟修院也称为“三巴仔”,老一辈的澳门“地胆”对这名字绝不陌生。

  如要游览这座深具历史价值的建筑物,除了欣赏圣堂极度华美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也可顺道看看圣方济各.沙勿略 (Francisco Xavier) 的手肱骨,他是首位到远东传教的耶稣会士,被誉为东方宗徒。该圣髑被视为东方天主教会的重要文物。

  逛完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可到附近的福隆新街一带闲逛。这里又称为“红窗门”,以整条街道的两层高建筑物红色门窗为标记,极具特色。福隆新街建筑群是澳门保存得最完整的中国青楼建筑群,是青楼文化的唯一“化石”,更是昔日最繁盛的商业中心之一,见证了澳门开埠几百年的历史变迁。现今则成为旅游点,手信店林立,吸引不少旅客。



  7、圣奥斯定教堂:澳门第一所英语布道的教堂

  16世纪,当西方传教士开始于澳门传教,他们搭建了几间教堂,在当时的华人眼中,宗教建筑物称为“庙”。在岗顶前地的圣奥斯定教堂,初建时非常简陋,每逢下雨,教士们用蒲葵叶覆盖屋顶以遮风挡雨,飞扬的叶子在华人眼中,即联想起龙须飘飘,于是就称教堂为“龙须庙”,后又以粤音转称“龙嵩庙”或“龙公庙”,亦因此位处教堂侧的街道称为龙嵩街。从当时的“庙”到之后的“教堂”,体现出澳门的中西交融,而且是遍布每个角落的。

  澳门开埠之后,西方传教士以澳门作为进入中国传播的首个据点,因此澳门被称作“圣名之城”。居于澳门的传教士有来自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他们举行的弥撒多为葡语或英语,亦因应澳门居民而以广东话传道,而圣奥斯定教堂更是第一所英语布道的教堂。

  从圣奥斯定教堂出来,遥遥相对的是同为文化遗产的圣若瑟修院和何东图书馆,几座文物围绕成不大的空间。踏在葡式碎石铺成的小径,听教堂传出平缓钟声,感受到这里份外宁静。这里位处高地,向四周不同方向走,既可走到繁华的热门地点新马路,亦可到达宁静的旧城区,只差几步感受截然不同。


 
  8、岗顶剧院: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

  澳门能够成为不少“中国第一”,岗顶剧院亦在其中,功不可没。1860年兴建的岗顶剧院,令中国的土地上从此有放映电影场地,最架势就是意大利的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亚洲首演就在这里举行,不用说,当时场面墟冚,成为一时佳话。

  原来岗顶剧院有个洋名叫伯多禄五世剧院,因为纪念葡萄牙国王伯多禄五世,她又有绰号马蛟戏院。又因内设舞厅、阅书室和桌球室,故又名岗顶波楼。以往,剧院是绅士名流消遣的地方。想感受一下这种休闲自在的生活,可以到剧院里面唯一的葡国菜餐厅来客午餐,在品尝风味葡国菜同时,亦品味这里的葡国瓷砖铺砌而成的葡萄牙韵味。

  从剧院走出,踏上岗顶前地,环顾四周皆是“世界文化遗产”。有“修士少林寺”之称的圣若瑟修院、圣奥斯定堂、“园林式图书馆”何东图书馆,被波浪形的碎石路相连,成为整个欧陆风情小区。参观这些历史古迹,到何东图书馆休闲读本好书,或在林荫大树下漫步至附近的酒庄买瓶特色葡国酒,或到大树脚下的露天地道咖啡档尝炭烤多士及咖啡,亦是不错的选择。天色向晚,回到岗顶剧院,经过宽15.7米的罗马圆拱式门廊,在呈半月型的观众席坐下,欣赏一场音乐会。时光仿佛骤然回到一个世纪以前,好一番怀古。

相关:漫步 澳门 历史城区
作者:3hk香港自由行 来源:香港旅游购物网 阅读: -
版权免责声明:本微信公众号部分图文分享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微信告知。YGA.cn 第一时间处理异议。转载YGA.cn原创文章,需注明来源于公众号【湾区城市群】或和作者YGA.cn (无注明来源的,YGA.cn 保留追究责任权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