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扎实走好转型升级之路
2018-12-27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网YGA.CN
广东东莞坚定不移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具有东莞特色的转型发展道路。2017年,东莞生产总值达758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9万元,税收总额突破2000亿元,一般贸易占比突破40%,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50.5%、39%,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比近50%……这一份份成绩单,见证着东莞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从“三来一补”到国际制造
1978年7月底,香港商人张子弥来到太平服装厂,考察手袋制造工艺技术,寻求合作机会。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随即诞生。企业投产第一年,就获得加工费100万元,为国家赚取外汇60多万港元。尝到改革甜头的东莞,在全国率先成立“来料加工装配办公室”,提供从工商登记到办理进口许可证等“一条龙”服务。
作为全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先行者,东莞在全国率先开展“先照后证”、企业集群注册、全程电子化工商登记改革等创新探索,开办企业便利度全国领先;近年来的“三互”大通关、投资项目建设“承诺制”等系列改革,创造了许多鲜活经验。2018年,广东省部署的8项重点改革中,东莞就承担了营商环境、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公立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等4项试点任务,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局面。目前,东莞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10万户,总量居全国地级市第二。
2017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推出“倍增计划”,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以集约化手段推动试点企业用3至5年时间实现规模与效益的倍增;最近又出台“非公经济50条”,从强化综合成本压减、金融服务保障、用地空间供给等10个方面,大力扶持非公经济企业发展。
在改革的推动下,“东莞制造”驰名中外,享誉四海:目前,全球每4台智能手机就有1台产自东莞,每3件玩具就有1件在东莞诞生,每5件羊毛衫就有1件在东莞生产……
从“借船出海”到开放高地
改革开放之初,东莞顺应全球产业转移的趋势,通过港商、台商等“大船”的资金、技术,与自身的劳动力、土地成本等优势相结合,“借船出海”涌向全球每个角落。
随着不断扩大开放,东莞在全国首创来料加工企业不停产转法人企业的崭新模式,大力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外贸依存度也由433.8%的历史最高值降至161.8%,发展模式更加健康。目前,已有86家世界500强的外资企业在东莞投资办厂,与东莞通商的贸易伙伴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1979年到2017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64.08亿美元,年均增长31.6%。
经过40年的发展,开放型经济已经成为东莞的优势和特质。2017年,东莞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元关口,其中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0.4%上升到2017年的4.6%。
目前已连续两年跻身“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前三位,仅次于深圳、上海;共有“走出去”企业逾370家,投资总额超过11.6亿美元。
2016年,东莞成为全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之一,短短两年左右就取得了40项经验,其中5项经验在全国推广。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下,东莞加快建设滨海湾新区等重大开放合作平台,吸引一大批先进制造业项目相继落户,开放高地的地位不断巩固。
从“调整结构”到创新引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海外订单减少、企业利润下降、代工企业经营困难……东莞依靠传统要素驱动的路子一下子步入寒冬。
面对冲击,东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调结构、转方式。“今天不主动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会被产业结构所调整”,全市上下坚持打基础、办实业、走正道,迅速打响了一场转换发展动能的“突围战”,“科技东莞”工程、“机器换人”、“智能制造全生态链”等重大战略相继实施,“东莞制造”不断向高端攀升。2017年,东莞R&D(研发)比重达到2.48%,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20402件和4969件,同比增长30.92%和34.95%。
位于松山湖的中图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的无尘车间里,刻蚀设备在一块块4英寸大小的图形化蓝宝石衬底上刻出精准的图形。这家成立仅有4年时间的高新企业,已经以40%的占有率成为全球行业领军企业。2017年,东莞拥有像中图半导体这样的高新技术企业4058家,总数居广东省地级市第一,已组建新型研发机构34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高地。
2017年8月28日,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以这一国家大科学装置为核心,东莞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约53.3平方公里的中子科学城。今年以来,由中科院院士王恩哥领军的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珠三角分部率先成立;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粤港澳交叉科学中心也应运而生;东莞还积极争取南方光源落户,旨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大科学装置集群。
东莞正积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加快构建原始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成果转化体系、科技企业培育体系,推动科技创新能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提升转变。
从“打工天堂”到幸福家园
“孔雀东南飞,百万民工下东莞”,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在工厂流水线上忙碌劳作。这些场景,是东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真实写照。
为给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打造幸福家园,东莞在全国率先打破户籍藩篱,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覆盖全市所有人群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医保。面对繁重的社会治安任务,东莞连续12年将“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列为市政府十件实事之首,2017年捧回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奖“长安杯”,同时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目前,东莞拥有公园1223个,森林覆盖率达37.4%。
2018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聚焦建设“美丽东莞”,从规划引领、补齐短板、提升品质、彰显品位等方面提出20条政策“干货”。根据全面推进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东莞将突出抓好总投资超1400亿元的340个项目建设,大力完善城市配套、提升城市管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坚决打好打赢碧水攻坚战、蓝天保卫战、净土防御战。以截污管网为例,2017年就新建了767.8公里,为前6年总和的1.5倍。
“东莞要跨越高质量发展攻坚期的关口,必须坚持以城市升级引领经济社会综合转型,加强空间规划管控和城市精细化管理,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东莞市委书记梁维东这样阐述城市品质提升对先进制造业产生的“洼地效应”。